在贵州罗甸县龙坪镇八一村的生态循环种养殖基地,300多头肉牛安静地咀嚼着草料,不远处的果园里,果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看似独立的两个产业,在这里被一条看不见的“绿色链条”紧密串联——牛产生的粪污,经过科学处理后,转化为滋养果树的优质有机肥。这一“养牛-粪污-果园”一体化生态循环模式,不仅破解了山区农业长期面临的环保与成本双重困境,更蹚出了一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务实路径。

变废为宝:从污染源到资源库的华丽转身
传统养殖业最大的痛点之一,便是粪污处理。处理不当,不仅污染环境,还需额外支出清运或处置费用。罗甸县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这一“负担”视为宝贵的资源。在八一村基地,牛粪首先通过“干湿分离”技术进行初步处理。固体部分进入高温好氧发酵系统,在有效杀灭病原菌和杂草种子的同时,转化为稳定、无害的优质有机肥;液体部分则导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产出沼气作为清洁能源,剩余的沼液则是富含氮、磷、钾及多种微量元素的液态肥。
这一整套处理流程,严格遵循了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方案》中关于“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技术路径,实现了粪污的全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方案(2021—2025年)》

降本增效:有机肥如何撬动果园“优质优价”
对于种植业而言,化肥成本是重要支出。而循环模式产出的有机肥,恰好为果园提供了低成本、高质量的营养来源。“过去,牛粪处理是头等难题,既花钱又担心环保问题。现在,我们自产的有机肥基本满足自家果园的需求,大幅减少了化肥购买支出。”基地负责人王先生的切身感受,道出了该模式的核心经济价值。
更关键的是,有机肥的施用带来了品质的飞跃。与化肥相比,有机肥能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果树根系发育。施用后,果实的色泽更艳、甜度更高、口感更佳,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了“优质优价”。这种从“卖产品”到“卖品质”的转变,正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体现。资料来源:罗甸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八一村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的调研报告

模式可复制:为山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罗甸方案”
罗甸县的成功实践,其意义远不止于一个基地的盈利。它为我国广大山区县市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样板。山区地形复杂,产业规模普遍不大,难以承担高昂的环保设施投入。而“小而精”的种养结合模式,恰好契合了这一现实需求。
该模式的核心在于“内部循环、就地消纳”。养殖规模与种植面积相匹配,确保产生的粪污能被周边果园完全吸收利用,避免了二次污染的风险。同时,技术门槛相对不高,高温堆肥、沼气发酵等均为成熟技术,易于在当地推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的专家在实地考察后认为,罗甸模式“有效整合了山区资源禀赋,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具有很强的示范价值”。资料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赴罗甸县开展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指导纪实
未来展望:从“盆景”到“风景”的全域推广
目前,罗甸县已明确下一步计划:通过技术培训、资金补贴等方式,鼓励更多种养主体加入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并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种养结合”示范基地。这一举措,旨在将八一村的“盆景”变成全县的“风景”。
可以预见,随着模式的推广,罗甸县的农业产业结构将更加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将持续改善,农产品的绿色品牌价值也将不断提升。这条以生态循环为核心的农业绿色发展之路,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更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为全国同类地区贡献了宝贵的“罗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