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渤海之滨,一场汇聚全国乃至全球农业精华的盛会即将启幕。10月17日至19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农交会”)将在天津举行。作为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化的农业展会,农交会历经二十余载沉淀,早已超越单纯的展销功能,成为观察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链接全球市场的重要窗口。本届展会以“塑强品牌助振兴 提振消费增活力”为主题,其背后蕴藏的不仅是2万余种农产品的集中亮相,更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品牌化战略与国际合作的深度交融。

品牌强农:从“土特产”到“金招牌”的跃升通道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品牌”已成为撬动乡村产业价值的核心杠杆。本届农交会专设精品品牌馆,并策划“品牌之夜”直播助农、省部长推介、企业专场等数十场营销活动,旨在为优质农产品搭建“出圈”舞台。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雷刘功明确指出,农交会“每年都推出一批质量好、销路好、服务好的品牌农产品”,是推动农业品牌建设的关键平台。
这一战略已见实效。湖北来凤藤茶在往届农交会上不仅2000多斤产品销售一空,更成功签下迪拜采购订单;青海泽库县依托“泽库牦牛”区域公用品牌,从高原腹地走向全国高端市场。这些案例印证了农交会作为品牌孵化器的强大功能。对于地方农业主体而言,参展不仅是展示产品,更是学习品牌塑造、包装设计、营销话术的实战课堂。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关于农交会品牌建设成效的说明
科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集中展演
科技创新是驱动“三农”发展的核心引擎,农交会正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展示窗。本届展会将集中呈现电动智能拖拉机、荔枝采摘机器人、基于AI的“虫脸识别”系统、适用于丘陵山区的小型智能农机等前沿装备。这些技术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已在田间地头落地应用的成套解决方案。
这种展示具有极强的导向意义。它向广大农户和合作社传递了一个清晰信号:智慧农业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购置适用装备、引入技术服务来实现的现实路径。展会期间,预计还将举办多场智慧农业技术对接会,促进科研机构、装备制造企业与农业生产主体的直接对话,加速技术成果转化。资料来源: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官方新闻发布会实录
全球视野:构建农业国际合作新生态
作为国际性展会,农交会的“国际范”日益凸显。值此中泰建交50周年之际,泰国作为主宾国将设立特色展区,展示双边农业合作成果。此外,巴西、意大利、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国家馆也将集中亮相,构建“全球特色+国家精品+精准对接”的展示模式。
这种国际化布局,为国内企业打开了通往全球市场的大门。第二十届农交会期间,1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家国际采购商与国内企业达成多项采购意向。本届展会将继续举办国际采购对接会、国际农业主题沙龙等活动,为中外企业搭建高效、精准的贸易桥梁。对于有志于“走出去”的中国农业品牌而言,农交会是接触国际买家、了解海外市场需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绝佳平台。权威出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国际化发展报告(2024)
实效为王:如何借力农交会实现产销对接?
农交会的生命力在于实效。为提升对接效率,主办方持续强化采购商邀约,并依托去年成立的“全国农产品采购商联盟”,已汇聚超百家大型央国企、头部电商平台和知名供应链企业。展会采用“线上+线下”双渠道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供采需求,打造“永不落幕的农交会”。
对于参展商而言,成功的关键在于“有备而来”。首先,产品需具备差异化优势,无论是品质、包装还是背后的故事;其次,应提前研究目标采购商名录,主动预约洽谈;最后,善用展会提供的直播、推介会等资源,扩大品牌声量。河北玉田包尖白菜通过农交会实现“论棵卖、礼盒装”的价值跃升,正是精准营销与品牌包装的成功典范。
总之,第二十二届农交会不仅是一场农业成就的集中检阅,更是一个集品牌塑造、技术交流、贸易合作于一体的综合性赋能平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背景下,这场金秋盛会所激荡的产业新动能与合作新机遇,值得每一位涉农从业者高度关注与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