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县大垭乡木蜡村的黑花生又丰收了。10月14日一早,村民张德芬把最后一筐黑花生搬上货车,手机“滴”地弹出一条到账短信:每亩净赚2680元,比去年多了400元。她咧嘴一笑:“多亏曾工他们教的‘测土减肥’,一亩地省了30斤复合肥,还少打两遍农药。”
张德芬口中的“曾工”,是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驻高生村的工程师曾磊。像他这样常年蹲在田坎、河沟、猪圈边的“生态专员”,在重庆39个区县已有91名。他们既懂水质检测,又会算经济账,被老乡亲切地称作“绿色管家”。
政策落地:从“19个部门”到“一张清单”
2025年2月,《重庆市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由19个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厚达48页,但区县干部最怕“读不完、用不上”。市生态环境局干脆把文件拆成“一张清单”:
- 黑臭水体整治技术手册(图解版)
- 乡村生态人才“订单式”培养流程图
- 项目资金“以奖代补”明白卡
“清单贴在公示栏,手机扫码就能看动画讲解。”涪陵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王渝川说,过去培训一次最多来30人,现在线上教程一周点击量破2万。

黑臭水体:从“反复治”到“自己管”
重庆山区雨急沟深,农村黑臭水体“年年治、年年臭”。症结在“有人建、没人管”。市生态环境局监测中心副主任周启刚带队跑了295个水体后,把问题写成“错题本”:
- 截污管口径太小,暴雨倒灌
- 人工湿地植物“只种不剪”,三年疯长成“草坝”
- 运维经费按户摊,收不齐就停摆
“错题本”发到区县,荣昌区清流镇镇长段成林干脆把运维经费改成“区财政补一点、村集体掏一点、受益农家乐再出一点”,一年凑了9.6万元。如今镇里7条河沟全部交给本地“生态合作社”管护,3名返乡大学生持证上岗,手机App实时上传水质数据,超标自动报警。

产业链:从“卖原料”到“卖风景”
黑花生在木蜡村扩种到150亩后,新问题出现了:集中上市卖不上价。驻村第一书记李小峰拉来重庆工商大学品牌研究院,给黑花生换包装、讲故事:
- 统一注册“乌江黑珍珠”商标
- 设计手绘版“从田间到餐桌”溯源卡
- 与武隆羊角豆干、黔江鸡杂捆绑推出“渝东南伴手礼”
今年9月,首批3000盒礼盒在洪崖洞上线试销,48小时售罄。李小峰算过账:礼盒溢价42%,全村人均增收1200元。
人才回流:从“飞鸽牌”到“永久牌”
“最怕专家‘飞鸽牌’,项目结束就飞走。”奉节县安坪镇党委书记陈德荣曾为此头疼。2024年起,重庆推行“双聘制”:
- 市环科院专家保留事业编,工资由市财政发
- 乡镇同步发绩效,每月不少于3000元
- 驻村满3年,可直接评副高职称
政策一出,90后博士刘思雨第一个报名,带着“稻蟹共生”项目落户安坪。她给蟹田装的太阳能水质监测浮标,能自动投饵、增氧,手机远程控制。今年蟹田亩产大闸蟹87斤、有机稻610斤,综合亩收益突破9000元。

未来账本: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透露,下一步将上线“巴渝生态云”小程序,把91名生态专员的监测数据、91个绿色产业的收益数据全部接入,实时算出一本“生态账”:
- 每减少1吨化肥,折算碳汇收益多少
- 每修复1公里岸线,带动多少乡村旅游人次
- 每培养1名本土技术员,节省多少外聘成本
“让每一株水稻、每一条鲫鱼都能折算成群众口袋里的钱,这才是生态振兴的硬道理。”余国东说。
傍晚,木蜡村的黑花生地里升起炊烟。张德芬把新晒的花生壳倒进沼气池,点火做饭。她不知道的是,沼气池的甲烷浓度数据正通过曾磊团队安装的传感器,同步上传到“巴渝生态云”。屏幕那端,一条新的绿色收益曲线正在生成——
这是重庆乡村最动人的图景:人才在泥土里扎根,数据在云端里奔跑,绿色在存折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