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邑市下营镇的北方现代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养殖户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查看水中的溶氧量和水温;在高密市的肉鸡生产线上,工人们将分割好的产品打包,准备发往欧洲市场;青州市的智能温室里,蝴蝶兰幼苗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这些场景是潍坊农业产业化的日常缩影。作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潍坊正在经历从出售初级原料向提供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从依赖第一产业到推动三产深度融合的转变,以系统性的创新实践,探索新时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径。
潍坊市构建了“5+10+N”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其中,蔬菜、畜禽、花卉、农机和玉米五个全产业链规模均超过千亿元;生姜、果品、种业等十个产业链的产值也突破百亿元。
产业融合产生的乘数效应显著。“十四五”期间,潍坊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了农业产值的持续增长。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358.7亿元,位居山东省首位,五年间增长30.9%,已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与此同时,食品加工企业年营业收入达1802.5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收达到2930亿元。

科技驱动已成为潍坊农业升级的核心力量。在山东渠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里,小麦经过48道工序,被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小麦肽粉。据统计,每克小麦肽粉所产生的利润,约等于50斤初级保鲜姜的收益。这种深加工模式极大提升了农产品价值。
为支撑产业升级,潍坊搭建了强大的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等国家级机构,形成了“1+2+N”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当地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已迭代至第七代,智慧农机产业产值占全国四分之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
产业链的延伸带动了加工、物流、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产值规模已达4000亿元。作为全国首个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潍坊的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目前,全市拥有农产品出口企业700多家,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六年保持在百亿元规模以上,2024年达到163.75亿元。
面向“十五五”规划,潍坊确定了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坚持产业深度融合,打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融合农业与文化旅游,融入全要素资源,全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突出数字化和智能化,推动农业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面增强科技支撑力,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这一系列变革的背后,是潍坊农业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从传统的“粮食观”转向更全面的“大食物观”;发展动能从依赖“需求侧”转向优化“供给侧”;产品品质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产业生态从单纯的“产业链”延伸,升级为“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潍坊农业,正从保障基础的“吃饭农业”,迈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