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路边摊”到“共富工坊”:浙江食安改革如何撬动乡村千亿级增量

“老沈,你家这锅灰鸭蛋今天能卖完吗?”10月23日傍晚,塘栖镇丁山河村的“老刀·幸福的院子”里,游客把操作台围得水泄不通。68岁的沈金木把刚起卤的鸭蛋码进真空袋,头也不抬:“今天线上订单已经排到三天后,得加夜班。”

三个月前,老沈还在镇口马路边摆小摊,一天最多卖200只鸭蛋,如今他一天能卖2000只,收入翻了三番。变化的起点,是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今年5月启动的“食安共富工坊”集群计划。

一、把“问题清单”变成“升级路线”

塘栖蜜饯曾是杭嘉湖平原的“甜蜜名片”,2024年却因二氧化硫超标被外省商超集体下架。临平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俞建龙回忆:“光2024年一年,我们就收到47起投诉,企业赔出去120多万元。”

痛定思痛,省里把蜜饯列为“浙产好食品”首批攻坚品类。市场监管局请来中国计量大学食品学院王云教授团队,花46天研发出蜜饯专用快检试剂盒——3分钟出结果,成本从每批次480元降到18元。更关键的是,专家组驻厂18天,手把手教企业用“低硫护色+无硫防腐”组合工艺,让二氧化硫残留量从原来的50mg/kg降到5mg/kg以下,达到欧盟标准。

“现在每批货都有二维码,扫一下就能看到糖渍时间、烘干温度、菌落总数。”杭州超怡食品负责人徐阳点开手机,后台实时跳动着北京新发地批发商的复购数据,“投诉量归零,订单量涨了4倍。”

相关图片

二、小作坊“抱团”闯市场

丁河村原有17家米塑、青鱼干小作坊,家家有手艺,户户没证照。村支书姚建良算过账:单家建化验室要28万,17家就是476万,根本掏不起。

区里把废弃的蚕种场改造成“鱼鹰共富工坊”,统一装修、统一检测、统一冷链,小作坊拎包就能入驻。最妙的是共享实验室——5台高效液相色谱仪、3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按小时计费,小作坊用一次只要80元。

“以前送检要跑杭州,来回两天,现在下楼就行。”做米塑的丁小燕说,入驻三个月,她的“立夏狗”米塑通过抖音电商卖到深圳,单月销售额突破30万元。

数据最有说服力:工坊运行半年,5家商户总销售额达812万元,带动112位村民人均增收4200元,村集体靠租金和分红入账63万元。

相关图片

三、非遗老味道“触电”新渠道

西塘镇丁山河村的糕点老匠人张阿根做了40年方糕,过去最远只卖到德清县城。今年7月,村里引进杭州老刀食品,把废弃小学改造成“非遗工坊”,张阿根成了首席技师。

老刀食品总经理沈建强拿出一份销售报表:传统方糕通过社区团购上线首日就卖出1.2万盒,复购率38%。“秘诀是把大规格改成50克小包装,保质期从3天延长到15天,年轻人当下午茶买。”

更关键的是利益联结机制——老刀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农户鸭蛋,再按销售额3%给村集体提成。张阿根这样的老匠人每月保底工资6000元,外加5%的技术分红。300多户农户因此年均增收2.1万元。

四、山区县把“土药材”做成“康养爆款”

磐安县尖山镇乌石村海拔560米,过去村民靠种天麻、白术为生,一亩地年收入不到3000元。县市场监管局局长陈翎盯上了“浙八味”道地药材优势,引进康恩贝集团建深加工车间。

“同样一公斤鲜天麻,晒干卖40元,做成冻干天麻脆片能卖180元。”在乌石村“管头示范店”,店长施彩凤指着货架上的“天麻曲奇”“黄精咖啡”,国庆七天这些新品就卖了17万元。

数据印证了产业升级的爆发力:2024年磐安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12万亩,精深加工率从12%提升到41%,综合产值突破52亿元,带动2.3万山区农户人均增收1.8万元。

相关图片

五、共富联盟如何破解“成长的烦恼”

“最怕一窝蜂上马同质项目。”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处副处长吴联峰坦言,他们建立了“红黄蓝”预警机制——对销售额连续两月下滑的工坊亮黄牌,三个月无改善就红牌清退。

在乌石村,“大乌石共富联盟”11个村实行差异化分工:乌石主打药膳餐饮,隔壁陈村专做天麻文创,再远一点的横路村发展药材研学。联盟统一采购、统一品控、统一营销,仅物流成本就下降27%。

省市场监管局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全省已建成“食安共富工坊”217家,覆盖65个县(市、区),直接带动就业4.7万人,间接辐射农户23万户,预计全年可新增产值118亿元。

当夜幕降临,丁山河村的晒场上支起露天电影,老沈的灰鸭蛋香味混着桂花香飘得很远。沈金木擦擦手,指着远处亮灯的工坊:“以前说共同富裕是口号,现在看,就是锅里这一个个冒泡的鸭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