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蔬菜在低温寡照期,如何通过环境调控预防灰霉病等病害?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我国北方及长江流域设施蔬菜生产普遍进入“低温寡照期”——气温持续偏低、日照时数锐减、棚内湿度居高不下。这一时期,番茄、黄瓜、草莓、西葫芦等作物极易暴发灰霉病、霜霉病、菌核病等高湿型病害,轻则减产20%至30%,重则导致整棚绝收。如何通过科学的环境调控,从源头阻断病害发生链条,成为设施蔬菜稳产保供的关键课题。

一、灰霉病为何在低温寡照期高发?

灰霉病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其发生与“低温+高湿+弱光+植株衰弱”四大因子高度相关。当棚内温度低于15℃、相对湿度持续高于85%、光照不足导致植株光合能力下降时,病菌孢子极易在残花、老叶、伤口处萌发侵染,形成典型灰褐色霉层。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2023年监测数据显示,在未采取有效环境调控措施的温室中,灰霉病平均发病率达42.6%,而通过温湿光协同管理的示范棚,发病率可控制在8%以下,防效提升显著。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设施蔬菜灰霉病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报告》

LED 补光系统应用,蓝紫色光谱照射番茄冠层

二、环境调控不是单一操作,而是“温光湿气”四维协同

许多菜农习惯“见病打药”,却忽视了环境本身就是最好的“防病药”。真正的病害预防,应从调控棚室微气候入手,构建不利于病原菌繁殖、有利于作物健壮生长的生态屏障。

1. 温度管理:避免“忽高忽低”,维持稳定区间

低温寡照期,棚温波动是诱发灰霉病的重要诱因。建议白天维持22—25℃,夜间不低于10℃。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一是采用多层覆盖(如内保温幕、小拱棚)减少热量散失;二是在连续阴天后突然转晴时,采取“揭花帘”方式缓慢升温,防止闪苗和结露。

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蔬菜合作社技术负责人张建国介绍:“我们给每个大棚安装了智能温控系统,设定上下限自动启停卷帘机和补温设备,棚温波动控制在±2℃以内,灰霉病几乎不再发生。”

2. 湿度控制:核心在于“排湿”而非“加湿”

高湿是灰霉病爆发的直接推手。关键在于减少棚内水分积聚。推荐采用“三段式通风法”:上午9—11点,外界气温回升后,开顶风口10—15厘米排湿;中午12—14点,加大通风量降温降湿;下午15点前关闭风口,防止夜间降温过快。

同时,严禁大水漫灌,改用膜下滴灌或微喷,每次灌溉后务必通风排湿。农业农村部《设施蔬菜绿色生产技术规程》明确指出,棚内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以下,可显著抑制灰霉病孢子萌发。

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设施蔬菜绿色生产技术规程(NY/T 3938-2023)》

3. 光照优化:弱光不等于无光,巧用补光与反光

寡照条件下,植株徒长、抗性下降。除及时清洁棚膜、选用高透光PO膜外,可在阴天上午10点至下午2点开启LED植物补光灯(红蓝光比例3:1),每日补光3—4小时。河北省饶阳县大尹村镇示范棚试验表明,补光处理使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18%,灰霉病发病率下降35%。

资料来源: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设施蔬菜冬季补光增效技术推广总结》

此外,在北墙张挂反光幕,可使植株中下部光照强度提升20%以上,有效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4. 气体环境:二氧化碳施肥提升抗逆性

低温寡照期光合作用弱,适当补充CO₂(浓度800—1000 ppm)可增强植株碳同化能力,提高抗病力。可通过燃烧法、释放袋或智能CO₂发生器实现。江苏省农科院试验显示,CO₂施肥使黄瓜植株干物质积累增加25%,灰霉病病情指数降低28%。

温室通风降湿管理,顶部通风窗与循环风机协同运行

三、配套农艺措施:从源头切断病害传播链

环境调控需与农艺管理紧密结合,形成“防—控—清”闭环。

1. 及时清除病残体

灰霉病菌可在残花、病果、老叶上大量繁殖。建议每日巡棚,发现病果病叶立即摘除,并带出棚外深埋或焚烧,严禁随意丢弃于田埂或沟渠。

2. 合理整枝打杈,改善通风透光

番茄采用单秆整枝,黄瓜及时落蔓,草莓去除老叶,均可降低群体郁闭度,减少结露时间。

3. 科学用药作为最后防线

在环境调控基础上,若仍出现零星病斑,可选用生物药剂如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或低毒化学药剂如啶酰菌胺、腐霉利,注意轮换用药、精准喷施。严禁在高湿条件下喷雾,推荐使用弥粉机或烟剂,避免增加湿度。

生物防治措施布置,蜜蜂授粉箱与粘虫板协同应用

四、典型案例:从“年年防病”到“基本无病”的转变

在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镇,种植户李秀梅拥有12栋日光温室,过去每年冬季都要打3—4次灰霉病药,成本高且效果不佳。2023年,在沈阳农业大学专家指导下,她对大棚进行了三项改造:加装内保温被、安装智能通风控制器、铺设膜下滴灌系统。同时严格执行“上午通风排湿+下午闭棚保温”操作规程。

“整个冬天没打一次灰霉病药,番茄坐果率反而提高了,一茬多卖了1.2万元。”李秀梅说。该案例已被纳入辽宁省设施蔬菜绿色生产示范项目,计划在2024年推广至500栋温室。

资料来源:辽宁省农业农村厅《2023年设施蔬菜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典型案例汇编》

环境调控是设施蔬菜健康生产的“第一道防线”

面对低温寡照这一不可控的自然条件,菜农能掌控的,正是棚内的微环境。与其被动应对病害,不如主动构建一个“低温不冷、寡照不弱、高湿不存”的健康生长空间。这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理念的转变——从“治病”转向“防病”,从“依赖农药”转向“依靠生态”。

一条通风口的开合时机,一块反光幕的悬挂角度,一次灌溉后的排湿操作,看似微小,却可能决定一季收成的成败。在设施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精细化环境管理,正是菜农稳产增收最可靠、最可持续的“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