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推进:从“十四五”成就看农业强国新图景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乡村的振兴与农业的强盛始终是关键一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我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更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建设等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为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粮食安全根基更牢,农业生产力跃上新台阶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4130亿斤,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关,连续十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一成绩的背后,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科技突破与智能农机普及的共同发力。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相当于全国耕地面积的近一半。这些“田成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良田,成为稳产高产的压舱石。与此同时,7300多万台套农机装备投入粮食生产,农业无人机、智能拖拉机、北斗导航播种机等新质生产力装备广泛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达到63%,标志着我国农业正从“靠天吃饭”向“科技兴农”深刻转型。

农业现代化场景

数字乡村提速,城乡鸿沟加速弥合

“十四五”期间,农村不再是信息孤岛。截至2024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3.13亿人,全国行政村5G通达率超过90%。从直播带货到智慧农业平台,从远程医疗到在线教育,数字技术正深度融入乡村生活与生产。

与此同时,农村交通网络持续完善。“十四五”前四年,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71.6万公里,总里程突破464万公里,基本实现“外通内联、通村畅乡”。路通了,网快了,农产品出村进城更便捷,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数字基建与物理基建的“双轮驱动”,正在重塑乡村的发展逻辑。

产业融合激活内生动力,小农户链接大市场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如今,全国已有超10万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24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接近9000亿元。家庭农场近400万个,农民合作社超200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连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关键纽带。

值得注意的是,乡村产业不再局限于“种养加”,而是向文旅、康养、电商等多元业态延伸。浙江的“千万工程”经验在全国推广,带动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例如,贵州的刺梨、陕西的苹果、山东的蔬菜,通过品牌化、标准化、电商化,不仅卖得出去,更卖出了好价钱。这种“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模式,正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引擎。

守住不返贫底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十四五”以来,我国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2024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22元,较2021年增长近25%,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这一成绩得益于产业帮扶、就业促进、社会保障等多重政策协同发力。各地通过建立防返贫监测机制,对易返贫人口实施动态管理;同时,通过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等方式,增强脱贫地区“造血”能力。乡村振兴不是“输血式”救济,而是通过制度性安排,让农民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

一体推进农业与农村现代化,擘画“十五五”新蓝图

“十四五”期间,我国首次出台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的国家级规划,并陆续发布《乡村全面振兴规划》《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等纲领性文件,为农业强国建设绘制了清晰的“施工图”。

面向“十五五”,我国将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城乡融合为路径,以“五个振兴”(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为抓手,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未来的乡村,不仅是粮食生产的基地,更是生态宜居的家园、文化传承的载体、创新创业的热土。

强农方能强国,振兴必先振心

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或设施改善,而是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它关乎14亿人的饭碗,关乎共同富裕的实现,更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色。从“十四五”的扎实成就出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乡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强农必先强基,振兴必先振心——唯有让农民有尊严、有希望、有奔头,乡村振兴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农业强国的梦想才能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