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我国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小麦主产区遭遇持续强降雨,多地出现秋汛,严重影响小麦适期播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于9月下旬启动“奋战60天抗秋汛抢麦播促壮苗”专项行动。在这一行动中,恶性杂草防控被列为关键技术环节之一。本文结合实地调研、专家观点与官方政策文件,系统梳理当前针对恶性杂草防除的具体扶持措施,并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助力种植户科学应对杂草威胁。
一、秋汛加剧恶性杂草发生风险,防除形势严峻
持续阴雨不仅延迟小麦播种窗口,还为节节麦、野燕麦、看麦娘、菵草等恶性杂草创造了有利萌发条件。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田间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10月中旬,河南、安徽、江苏等地部分田块节节麦出苗密度较常年同期增加30%以上,且与小麦苗期高度重叠,竞争激烈,严重影响麦苗分蘖与根系发育。
“秋播推迟后,杂草与小麦的共生期延长,若不及时防控,将直接导致亩产损失15%—30%。”农业农村部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民在河南周口示范区调研时指出,“尤其在积水退去后的黏重土壤上,杂草种子萌发快、密度高,传统除草窗口极易错过。”
二、政策支持体系:从资金补贴到技术集成
为应对这一挑战,农业农村部联合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在“奋战60天”行动框架下,推出多项针对性扶持政策,覆盖资金、药剂、技术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等多个维度。
中央财政专项补贴:重点支持除草药剂与作业服务
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生产救灾资金中,明确划拨专项资金用于秋播小麦田恶性杂草应急防控。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5年秋冬种小麦田杂草防控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25〕28号),对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重灾区,按每亩15—20元标准给予除草作业补贴,优先支持统防统治服务组织。
例如,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已落实补贴资金1200万元,覆盖小麦播种面积60万亩,重点用于采购氟唑磺隆、啶磺草胺等高效低毒除草剂,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32家专业化植保服务组织统一施药。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5年秋冬种小麦田杂草防控工作的通知》
推广“封杀结合”技术模式,纳入主推技术目录
针对秋播延迟导致的杂草防控窗口压缩问题,农业农村部将“土壤封闭+苗后茎叶处理”的“封杀结合”技术列为2025年小麦生产主推技术之一。该模式强调在小麦播后苗前施用乙草胺、异丙隆等封闭除草剂,压低杂草基数;待小麦3—5叶期再进行一次精准茎叶处理,实现双重防控。
在山东德州陵城区,当地农技推广中心联合先正达公司开展百亩示范田试验。结果显示,采用“封杀结合”模式的田块,节节麦防效达92.3%,较单次茎叶处理提高28个百分点,且小麦分蘖数增加1.2个/株,群体结构显著优化。
权威出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25年小麦田恶性杂草绿色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免费发放技术手册与开展田间培训
为提升农户防控能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编写《小麦田恶性杂草识别与防控手册(2025年版)》,并通过乡镇农技站、合作社、村级广播等渠道免费发放。手册图文并茂,详细区分节节麦、雀麦、野燕麦等常见恶性杂草形态特征,并标注最佳施药时期与药剂组合。
同时,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在10—11月集中开展“百名专家下基层”活动。以河南省为例,省农科院组织30支技术服务队,深入周口、商丘、驻马店等12个重点县,举办田间课堂68场,培训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等1.2万人次。
数据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2025年秋播小麦技术服务行动月报(10月)》
三、典型案例:政策落地如何改变生产实践
河北邯郸永年区——社会化服务破解“无人防、不会防”难题
永年区是河北省小麦主产区,2025年秋汛导致近40%麦田播期推迟至10月20日以后。当地依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整合财政补贴与农机合作社资源,推出“播种+封闭除草”一体化服务包。农户每亩仅需支付35元(含种子、化肥、封闭除草),其余费用由项目资金承担。
“以前自己打药,看不准时间,药效差还浪费钱。现在合作社统一作业,用的是大疆T50无人机,雾化好、覆盖匀,节节麦明显少了。”种粮大户王建国在广府镇承包的300亩麦田已全部完成封闭处理。
该模式覆盖面积达12万亩,预计可减少杂草危害导致的产量损失约1.8万吨。
江苏盐城射阳县——绿色药剂补贴推动减量增效
射阳县作为国家级绿色防控示范区,2025年首次将恶性杂草防控纳入绿色农药补贴目录。对采购氟氯吡啶酯、双氟磺草胺等环境友好型药剂的农户,给予30%购药补贴,单户最高不超过5000元。
“过去用苯磺隆,用量大、残留久。现在用双氟+唑草酮组合,亩用量不到30克,效果反而更好。”射阳盘湾镇家庭农场主张丽华表示。当地农技站跟踪监测显示,示范区杂草防效稳定在88%以上,农药使用量同比下降22%。
抓住关键窗口,科学组合防控策略
面对秋汛带来的复杂局面,专家普遍认为,单纯依赖政策补贴不足以解决问题,必须结合农时与田间实际,采取系统性防控策略。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杂草防控首席专家郭井泉研究员强调:“当前最紧迫的是抓住小麦3叶期前的‘黄金7天’。若前期未做土壤封闭,务必在11月上旬完成第一次茎叶处理,药剂选择应以‘内吸性+触杀性’复配为主,如啶磺草胺+唑草酮,兼顾速效与持效。”
此外,专家建议农户优先选择抗除草剂小麦品种(如“轮选169”“中麦578”等),并结合深翻、轮作等农艺措施,从源头压低杂草种子库。对于积水严重田块,可适当推迟播种,但需同步采取“晚播不晚管”策略,确保壮苗越冬。
政策与技术协同,筑牢小麦生产安全底线
“奋战60天抗秋汛抢麦播促壮苗”不仅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次对农业治理体系韧性的考验。恶性杂草防除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已从单一技术问题上升为系统性工程。通过财政补贴、技术集成、服务下沉与绿色导向的多维政策组合,国家正在为小麦稳产构筑坚实防线。
对广大种植主体而言,主动对接政策资源、科学应用防控技术、积极参与统防统治,是应对当前挑战的最优路径。唯有政策落地、技术到位、农户参与三方协同,方能在秋汛之年守住“中国粮仓”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