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种高粱,同样的地邻居收800斤,我收1300斤,差在哪?就3个细节!”山东临沂王庙村的王凤海一句话,把同村老少都吸引过来。别以为高粱耐旱耐涝就能“放养”,想稳产高产,每一步都有讲究。下面把农业农村部推广研究员张旭东博士的试验结论和王凤海的实操心法打包给你,照着做,亩产破千斤并不难。
一、选地:忌重茬,看前茬
张旭东团队在河北沧州设了3年定位试验,发现重茬高粱丝黑穗病发病率飙升到42%,而玉米茬口仅8%。换茬是最便宜的“杀菌剂”。此外,高粱属深根作物,耕深要25 cm以上,打破犁底层,既利排水又促下扎。王凤海把自家10亩玉米茬深耕后,再用卫星平地仪整平,夏播高粱当年亩产比对照高210斤。
(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2018年高粱生产技术指导意见》https://www.moa.gov.cn/gk/nszd_1/2018/201805/t20180507_6141452.htm)
二、播种:3厘米深度是“生死线”
高粱芽鞘软,顶土弱。张旭东在蒙城试验站做过梯度试验,播深3厘米出苗率96%,5厘米骤降到71%,超过7厘米基本“全军覆没”。王凤海总结:“寸深不过指,浅了怕风干,深了难出苗。”他改装老式条播机,在镇压轮后加限深板,把误差控制在±0.5厘米,苗齐苗匀,省下一遍补苗工。
(数据来源:知乎专栏《高粱如何才能高产?关键看播种深度》https://zhuanlan.zhihu.com/p/158041308)

三、密度:亩保7000株是“甜蜜点”
很多人以为稀植棒大,其实群体不足反而减产。张旭东在甘肃张掖设置4000—10000株/亩梯度,结果表明7000株亩产最高,达1326斤,再往上增产不显著。王凤海按“行距60厘米、株距14厘米”画线定苗,一眼望去像棋盘,通风好、穗头匀,机械收割掉穗率仅1.2%。
数据来源:大农化《高粱种植技术要点》
四、水肥:两次关键水,一次攻粒肥
高粱耐旱≠不用水,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是需水临界期,各占全生育期需水50%和30%。王凤海在拔节期用指针式喷灌机一次性补30方水,配合亩追尿素15公斤,穗长平均增加2.4厘米。灌浆期若出现叶片早衰,再喷0.5%磷酸二氢钾,千粒重提高4.6克,折合亩产增90斤。
(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2016年高粱生产技术指导意见》http://www.moa.gov.cn/gk/nszd_1/2016nszd/201604/t20160427_5109142.htm)

五、病虫:提前拌种,蚜虫“黄板+天敌”双管齐下
丝黑穗病和蚜虫是黄淮地区的两大杀手。张旭东推荐用含戊唑醇的种衣剂拌种,防效能达92%。王凤海在田间插20×30厘米黄板,每亩25块,同时释放异色瓢虫卵卡5000头/亩,蚜虫高峰期虫口密度控制在百株50头以下,比单纯打药节省成本40元。
六、收获:蜡熟末期籽粒“红眼圈”就要动刀
高粱穗上下籽粒颜色一致、80%转红即进入蜡熟末期,此时含水率20%左右,机械脱壳破碎率最低。王凤海用联合收割机一次完成,损失率不到2%,比晚收7天的邻居少掉120斤/亩,还躲过了秋季连阴雨。
七、成本收益账:一亩多赚400元
按2024年当地收购价1.35元/斤计算,1300斤产值1755元。投入:种子70元+水肥180元+农机120元+人工100元=470元,亩纯利1285元。对比传统粗放管理(800斤×1.35=1080元,成本420元,纯利660元),一亩多赚625元,10亩地就是6250元,抵得上一辆小货车。

八、给新手的3张“避坑卡”
忌连作:至少隔2年,否则病虫草“三杀”齐来。
忌深播:超过5厘米,出苗率断崖式下跌。
忌晚追肥:氮肥过晚易贪青晚熟,遇秋风减产。
高粱要想高产,靠天更靠技。把深耕整地、精准播深、合理密度、关键水肥和绿色防控这5张牌打顺,再配合适期收获,亩产破千斤并不神秘。王凤海能做到,你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