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群山环抱间,丹江口水库如一块碧绿翡翠镶嵌于汉江与丹江交汇处。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这片常年保持Ⅱ类以上、核心区水质达Ⅰ类的优质水源,不仅滋养着北方受水区亿万民众,更催生出一个以水为核、全链发展的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让“丹江口好水”成为辐射南北的闪亮区域名片。
秋冬时节,丹江口市水产业园区一派繁忙景象。走进武当山水饮料公司智能化车间,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抓取,灌装、贴标、包装一气呵成。“依托水库天然水源优势,我们的产品上市即获市场好评。”该公司董事长徐鹏介绍,进入第四季度,三大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工人们正全力以赴冲刺全年10亿元产值目标。
与武当山水一街之隔的北京一轻食品(丹江口)产业园内,HPP柑橘汁生产线同样忙碌不停。“原料全部来自库区生态果园,当日采摘的柑橘经过600MPa超高压处理,能锁住97%以上维生素,同时还完美保留了鲜果的天然清香。”公司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表示。
作为北京—十堰对口协作的标杆项目,该产业园不仅充分利用丹江口优质水资源和武当蜜桔、武当山茶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建成了设备先进的现代化饮料生产基地,还成功解决了当地茶叶销售难题,辐射带动十堰竹溪、竹山等地茶产业发展,实现了工厂、合作社、茶农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生态守清水 严保水质不放松
“好水”的底气,源于不可复制的自然禀赋与持之以恒的生态守护。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水域面积达1050平方公里,库容量高达339亿立方米。库区群山环绕,67%的植被覆盖率如同天然“过滤器”,让水体富含钙、镁、钾等多种天然矿物质,形成了独特的水质特色。
为守护这一库清水,当地建立了“库长制”“河长制”全覆盖管理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严禁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入驻;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及其他生态修复工程超百万亩,持续推进246公里管网改造、12条支沟整治和52个排污口在线监测,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屏障。
在丹江口市水质安全保障中心的监管大屏上,库区供水、水情、水质等信息一目了然。高空卫星、无人机以及260多个环库岸线高清摄像头织就“天罗地网”,把污水偷排、非法垂钓、危化品车辆运输等潜在风险尽收眼底。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全市地下排水管网监测点位达100处,对38条入库河流水质进行实时在线监测,20个排污口全部实现在线监控。

清水变金泉 产业链条渐完善
优质水源已成为当地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吸引农夫山泉、北京一轻、燕京啤酒、华润怡宝等知名企业扎堆落户。目前,丹江口已构建起从饮料生产、罐体加工到包装设计、产品营销的完整产业链,建成十余座现代化生产基地,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
数据统计,2024年,丹江口市水饮产品年产量近500万吨,不仅覆盖湖北本地市场,更借助南水北调国家战略影响力远销北京、天津、河北等北方省份。一瓶瓶清水,既让广大消费者品尝到大自然的清甜,也向北方受水区传递着水源地人民守护生态的动人故事。
清水向未来 绿色发展谱新篇
丹江口市相关领导表示,该市将继续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水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升级,让“一库清水”真正成为带动地方经济、惠及百姓民生的“幸福泉”。
未来,丹江口市将进一步完善水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丹江口好水”品牌建设,同时积极探索水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集生态观光、工业旅游、水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新模式,让清水长流、产业长兴、民生长惠。
南水北调,南北共赢;一库清水,福泽万家。丹江口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正以水为笔,描绘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经济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