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的群山环抱着政和县,如今这里正掀起一股青年返乡振兴乡村的热潮。搁以前,政和县不少村子因藏在山里、路不好走,产业没起色,年轻人都往外跑,村里越来越空。可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党建领着盘活资源,路修好了、环境变美了,越来越多政和青年选择回故乡,用新想法、实干劲把家乡的好山好水变成了“聚宝盆”,这些“归雁”成了乡村振兴的顶梁柱。
要让青年愿意回、留得住,得先把“巢”筑好。政和县石屯镇王山口村以前就是个典型的“空心村”,2023年还因为产业弱被列为软弱涣散村。转机是从下派村书记刘可来之后开始的,他带着村党支部搞“党建体检”,把村里的“家底”摸得明明白白——村民空着的祖屋、没人用的废弃小学、荒在那的山头、乱哄哄的边角地,这些闲置资源全被列进了盘活计划。

修缮老建筑时,王山口村党支部坚持“修旧如故”,专门请本地老工匠用老手艺修了15栋民居,光夯筑的土墙体就有320立方米,黄土墙、雕花窗这些老特色都保留着,让乡愁成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底气。修村道、建设施时,还创新用“工匠法+工料法”搞小型项目,发动村民投工投劳一起干,既省了钱,又让村民觉得“这是咱自己的村,得用心建”。
也就一年光景,王山口村变了大样:5.6万平方米农房的外墙整饬得干净整齐,3.5公里的路从“水泥路”改成了平整的“柏油路”,2200多米的污水管网铺到了家家户户,41盏太阳能路灯一到晚上就把村道照得亮堂堂。村里还见缝插针建了2个口袋公园、5处文化微景观,不仅看着漂亮,还满是烟火气和文化味。
留人的关键终究是产业。王山口村党支部琢磨出“村集体+农户+租户”的运营法子,用“以修代租”的方式,把闲置的校舍、农房改成特色创业空间。还推出公建自营、公建民营、带方案招商等多种运营模式,给创业者免部分租金、帮着解读政策,实实在在搭了个“零门槛、低风险”的创业平台。

在变美的王山口村,返乡青年们用创意给村子添了不少活力。余丽夫妻俩就是其中的代表,之前他俩在上海开甜品店,2021年受环境影响,生意不好做,就想着回村试试。2023年回村一看,柏油路连起了粉墙黛瓦的房子,河里的水清亮亮的,游客也多了,余丽说:“这才是我记里的老家,也正好适合创业!”俩人当即决定在村里二次创业,租下村里“公建民营”的农房,开了家“匆匆那年”咖啡书屋。
为了让咖啡书屋有特色,余丽把本地茉莉花和咖啡结合,做出了“茉莉里的世界”“茶香拿铁”这些好喝的饮品;还挖崛村里的知青文化,摆上老物件打造成怀旧打卡点,搞起“咖啡+文创”“咖啡+研学”的新玩法。开店才一年,夫妻俩赚的钱就比在上海开店时还多。“在家门口创业,能陪爸妈、陪孩子,还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日子才叫幸福!”余丽的故事传开后,更多年轻人回了村,现在村里已经有11家特色小店,凑成了“乡村文旅一条街”。
乡村振兴既要守得住传统,也得有新花样。在星窠茶业工坊里,茶香混着茉莉花香飘得老远,青年创业者黄榕正教工人压制“茉莉白茶”茶饼。黄榕是茶农世家出身,之前在武夷山做茶叶销售,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家乡荒了的茶园。2023年,看到家乡环境变好了、旅游也火了,她嗅到了商机,果断回村租下旧校舍,改成了星窠茶业茶庄园。

黄榕知道,想在茶叶市场站稳脚,得有自己的特色。她一边跟着父辈学“萎凋—干燥—拼配”的传统白茶手艺,一边大胆创新,把纯野生白茶和本地茉莉花窨在一起,做出了又香又有回甘的“茉莉白茶”。为了把茶卖得更远,她还开直播展示制茶过程,推出“茶饼定制”服务,茶叶卖到了全国各地。在她带动下,周边20多户茶农又重新种起了茶,每户一年能多赚8000多块。“以前总觉得外面世界好,现在才知道,家乡的一片茶、一朵花,都是宝贝。”黄榕守住了老手艺,也闯出了新路子。
王山口村的变化,正是政和县搞“一统二引三聚”机制、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缩影——用系统思维,引育新农人、新乡贤,把科技、资金、人才都聚到乡村来。现在的政和县,“就业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不再是口号。靠着政和籍在外人才“回家”行动,近3年全县已经吸引200多名青年返乡创业,带动3000多人就业,搞出了农旅融合、非遗文创、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
这些返乡青年不只是带来了钱和技术,更带来了新想法:他们成立青年企业家商会,经常一起交流经验;拍短视频宣传家乡美景,让政和白茶、政和竹工艺被更多人知道;还发起“守护家乡山水”行动,把保护生态和创业结合起来。如今的政和,山里的茶园飘着咖啡香,老厂房改成了直播间,小村落迎来了八方游客,这片曾经冷清的山区,正满是生机与活力,返乡青年们用青春,写下了乡村振兴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