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瑶族服饰这么抢手,得赶紧补货才行!”11月6日,第二届广西国际农业博览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热闹开幕,乡村工匠名师黎凤珍的女儿在展位上兴奋不已。黎凤珍是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坊的负责人,自2020年设立非遗工坊以来,她通过“作坊+合作社+销售部+公司”的创新模式,成功带动了众多脱贫户妇女就业,让传统手工艺焕发了新生。
在另一边,桂林漆器传承人王伯杨的展位也是热闹非凡。随着同为传承人的劳传胜的精彩介绍,观众们纷纷拿起精美的柚罐细细把玩,赞不绝口。“他们卖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艺术品,推介的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一位观众如此评价。在王伯杨的引领下,技艺从业人员已超过100人,年产值高达约3000万元,展现了乡村工匠的强大经济带动力。
本次农博会上,29名来自广西各地的乡村工匠齐聚一堂,涵盖了刺绣印染、六堡茶制作、瑶药制作、壮锦纺织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示了广西乡村工匠的多样性和深厚底蕴。
今年,自治区乡村振兴干部教育培训中心首次组织了广西乡村工匠推介展区,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这不仅是乡村工匠技艺的展示平台,更是他们走向全国、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事实上,早在今年9月,王伯杨与劳传胜就已经在北京的全国农业展览馆大放异彩,赢得了广泛赞誉。钟燕主任表示:“通过参加各类展会,广西乡村工匠不仅走向了全国,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广西近年来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大力培育高技能人才队伍,推动乡村工匠人才素质整体提升。通过激发乡村工匠的内生动力,全力打造乡村工匠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广西全区已培育认定各级乡村工匠2601名,设立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173家,创办经营主体815个。这些乡村工匠及其创办的实体辐射带动了55.71万人就业、发展产业、创业增收,其中脱贫人口就达到了17.66万人,成效显著。
为了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路径,激活乡村经济动能,广西今年投入了1700万元衔接资金,用于打造乡村工匠聚集区、乡村工匠产业园和乡村工匠特色村。在桂林市雁山区,全区首个乡村工匠产业园应运而生。雁山区引入柘漓乡村运营管理公司,对占地13亩的废弃糖厂、农械厂进行“原貌保留+文化赋能”改造,构建了“小柚罐”全产业链。在王伯杨的带动下,该产业园月均产量超过2万个,年产值突破4000万元,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同时,广西还积极推动工匠技艺与乡村旅游、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在贵港市港南区山边村,引入了多位乡村工匠,依托产业发展打造了游客“体验+消费+传播”的完整链条,年均吸引8万余亲子家庭前来体验,带动旅游增收640万元。
此外,广西还统筹资金项目重点向乡村工匠聚集地倾斜。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丹阳村,投入粤桂协作财政资金274万元建设藤编非遗展示馆,开展藤编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1000多人次,有效提升了村民的藤编技艺水平,形成了工匠聚集区效应。以韦锦程等乡村工匠为龙头的带头人,采用“公司包样品、包技术、包资金、包回收,农户组织生产”的创新模式,直接或间接带动了1.5万多户3.4万多人增收致富,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展望未来,钟燕主任表示:“我们将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乡村工匠通过自身的技艺、资源和影响力,带动更多农民提高技艺技能、参与产业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