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园带动全村青稞增收 9000 多万打造产业链升级

八月的川西高原,阳光把每一寸土地都晒得暖洋洋的。甘孜县拖坝乡竹溪村的青稞地里,连片的青绿色麦浪翻涌,收割机正沿着田垄匀速前进,脱粒、清选、入仓的声音在田野间回荡,一个多小时就把一大片地的青稞收得干干净净。村民克孜跟在农机后面,手里攥着一把刚捡起来的饱满青稞穗子,脸上的皱纹都被笑容挤得舒展开来:“以前人工割青稞,从日出忙到日落,一天也收不了几亩地,现在这机器,唰唰唰就搞定了,真是省心又省力。”

这场景里藏着的,是甘孜县用科技给传统农业带来的“蝶变”。作为川西北高原有名的“粮仓”,这里有20万亩耕地,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6.8万亩,其中光是青稞就占了12万亩。往年一到秋收,村民们就得全家老小齐上阵,弯腰低头割麦子、打青稞,忙得焦头烂额还未必能及时收完。今年不一样了,甘孜县农牧局组建了专业的农机服务队,200多台中大型收割机开上了田埂,每台机器还装着北斗导航系统,能实现厘米级的精准作业。“以前人工割青稞,每亩要花5个工,现在机器作业,每亩成本降了一大半,效率还提高了30%。”农牧局局长亚文涛站在地头,看着穿梭的农机,眼里满是欣慰,“我们今年的目标就是让全县粮油示范基地实现全程机械化,现在综合机械化率已经到了74%,比五年前翻了一倍。”

光靠机器快还不够,种出的青稞质量也得跟上。甘孜县和省州农科院搭起了“产学研”的桥,引进了“康青七号”“康青九号”这些优质品种。村民甲呷去年试种了“康青七号”,秋收时一称重,比往年的老品种多打了近两麻袋。“以前一亩地最多产300斤,现在这新品种,好的能到330斤,出的糌粑也更香。”亚文涛拿着刚脱粒的青稞穗子介绍,“通过科学选种、拌种,再加上良育技术,这亩产至少能提升5%到10%。”沿着国道317线,12万亩青稞田连成一片,风吹麦浪的景象成了当地最靓的风景线,今年全县青稞总产量预计能达到2.78万吨,比去年多收了1300多吨。

但高原农业“看天吃饭”的难题,始终是悬在村民们头顶的一块石头。“夏天怕冰雹,秋天怕早霜,有时候一场大雨下来,刚灌浆的青稞就烂在地里了。”克孜的妻子曾姆说,以前种青稞就像开盲盒,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颗粒无收。为了破解这个难题,甘孜县在粮油示范基地试点搭建了数字化农业管理平台。田埂上插着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和气象数据,手机APP里就能看到每块地的温度、湿度、光照情况,还能自动生成施肥、灌溉方案。“去年夏天那场暴雨前,平台就预警了,我们及时排了水,隔壁没装传感器的地就淹了大半。”竹溪村合作社的负责人扎西指着手机上的数据,“这平台就像个‘智慧管家’,让我们从‘看天干活’变成了‘知天而作’。”除了监测预警,无人机也成了新帮手,背着药箱在田里飞一圈,就能给几百亩地完成植保,效率比人工高50倍不说,农药还省了不少。

科技的力量不止在田埂上,还延伸到了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总投资6.5亿元的格萨尔青稞文化园,今年正式投运了。这里建了标准化的加工厂,还有展示青稞文化的展厅,更重要的是打通了“园区+合作社+农户”的直采渠道。“以前收青稞,都是中间商来村里压价,每公斤最多3块钱。”克孜算起了账,“现在文化园直接从我们手里收,每公斤6块,等于翻了一倍,我们家今年种了15亩青稞,光卖原粮就多赚了万把块。”文化园不仅收原粮,还开发出了青稞饼干、青稞酒、青稞面膜等30多种产品,年加工优质良种6000多吨,甚至把本地的牛奶、沙棘、茶叶也收来,加工成高端食材卖到了沿海。“我们村有500多户人,现在都通过这个园区卖农产品,今年光青稞这一项,全村增收就有9000多万。”亚文涛掰着手指头算,脸上的自豪藏不住。

从弯腰弓背的人工收割到轰鸣穿梭的农机,从凭经验种地到靠数据决策,从“种得好”到“卖得好”,科技正在悄悄改变着甘孜县的农业模样。克孜说,现在他每天除了看看青稞长势,最多就是用手机看看文化园的收购价,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担心“卖不上价”。“以前总觉得种地是‘挣辛苦钱’,现在有了科技帮忙,机器有人修,种子有专家选,产品有地方卖,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随着科技的不断投入,这片高原上的“粮仓”正从传统走向现代,从“靠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而这背后,是无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