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精河,阳光把田野染成金色。在阿合其农场农一队的玉米地里,54岁的李贵中弯腰查看鲜食玉米的生长情况,翠绿的苞叶间,饱满的玉米粒已透出成熟的光泽。他轻轻掰下一根,剥开外皮递给记者,“你尝尝,这口感,甜着呢!”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在田埂间忙碌的庄稼汉,四年前还在为棉花地的收益发愁。2021年,李贵中敏锐地察觉到市场变化,毅然将自家的传统棉田改种“鲜食玉米+西瓜”的轮作模式。“当时心里也打鼓,毕竟种了一辈子棉田,怕赔本。”李贵中坦言,但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和村里的老把式们给了他信心。从那以后,他跟着技术员学种植技巧,从选种到施肥再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仔细琢磨。今年4月,他种下的70亩鲜食玉米长势喜人,刚上市就被批发商订购一空,“每公斤能卖5块多,比传统棉花收入高出不少。”
在精河县,李贵中的故事并非个例。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农业强县,精河县近年来在农业升级上动足了脑筋。阿合其农场依托紧邻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小而精的特色农产品。农业部门的技术员们成了田间地头的常客,从种植技术培训到市场信息对接,全方位为农户提供支持。“我们建立了‘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的服务模式,今年光李贵中所在的农一队,就开展了12场鲜食玉米种植技术培训。”精河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员王磊告诉记者,通过推广“鲜食玉米+西瓜”“鲜食玉米+辣椒”等轮作模式,农场的土地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更让农户们高兴的是物流网络的完善。过去,农产品“好货愁销路”是普遍难题,如今,从农场到批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我们和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几个大批发市场都有长期合作,批发商直接到地头收购,还负责运输,能保证玉米刚摘下来就送上货架。”农一队党支部书记刘利平指着远处的货车说,去年,像李贵中这样的轮作种植户,每亩地两茬作物能有1800到2300元的收入,土地“生金”的潜力正在被充分挖掘。
托里镇吾夏克巴依西村的张媛媛,也在另一条农业升级之路上收获着甜蜜。8月底的清晨,她家的枸杞地里已经热闹起来,张媛媛和家人戴着草帽,小心翼翼地采摘着颗颗饱满的枸杞鲜果。“刚摘的果子带着露水,必须当天发走,不然就不新鲜了。”张媛媛一边往篮子里放枸杞,一边告诉记者,她和丈夫种了14年枸杞,今年200亩地的鲜果产量比往年高出不少,“夏季亩产200多公斤,按每公斤16元的收购价,毛收入有60多万,净利润能有20万。”

和李贵中不同,张媛媛的致富密码在“云端”。2012年,她就在网上尝试卖枸杞,从最初在论坛发帖到后来的抖音直播,一步步摸索着线上销售的门道。2022年,她注册了自己的农产品销售站,如今,月均销售额稳定在4万元以上,春节期间更是能冲到6万。“除了鲜果,我们还卖枸杞原浆、枸杞酒这些深加工产品,客户群体越来越广。”张媛媛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不是客户咨询订单,就是询问采摘体验的细节。原来,她家的枸杞地离公路近,她便顺势推出了“采摘+购买”的服务,每年7到9月,总有疆内外的游客开车来体验亲手摘枸杞的乐趣。
为了让鲜果“跑”得更快,张媛媛和中通快递达成了合作。每天下午6点,快递员王江北准时来取货,“这些枸杞当晚就发往乌鲁木齐,再从那里中转到全国各地,3天内就能送到客户手里。”王江北一边熟练地打包,一边说,现在每天从托里镇发出的枸杞包裹有200多件,不少是冲着“精河枸杞”的牌子来的。

精河枸杞和鲜食玉米的“升级”,背后是当地农业发展思路的转变。近年来,精河县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另一方面加强与城市市场的联系,通过电商平台、深加工等方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从田埂间的精心种植,到直播间的热情推介,再到物流车上的快速运输,精河的农户们正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故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场关于现代农业的探索,正让越来越多的人端稳“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