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克石成为内蒙古最大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 纳入全国良种繁育奖励县

盛夏时节的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阳光洒在马铃薯科技产业园的玻璃钢温室上,折射出科技与土地交织的光芒。推开温室厚重的大门,湿润的空气裹挟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一排排组培瓶里,嫩绿的马铃薯脱毒苗舒展着叶片,像一群刚睡醒的绿色精灵,在无菌环境中悄然生长。这些看似普通的小苗,却承载着改变当地农业面貌的希望。牙克石市农牧局副局长何昆指着组培瓶里的苗介绍,它们经过茎尖剥离和组织培养,完成脱毒处理,是名副其实的“健康种子”,能让原本可能退化的马铃薯重新焕发生机。

在牙克石,小土豆早已不是简单的餐桌上食材。地处北纬48度左右的这片黑土地,天生具备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疏松的优势,为马铃薯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床。但真正让这里成为内蒙古最大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的,是持续多年的科技投入。从一粒微小的茎尖开始,科研人员便在显微镜下进行精细操作,将其剥离接种到特制培养基中,培育出试管苗。经过层层检测和扩繁,这些试管苗逐渐成长为“原原种”,再进入大田种植,一步步扩繁成高产优质的原种和商品薯。过去,当地农民常为种薯退化快、病害多发愁,直接影响收益;如今,脱毒组培和标准化繁育技术的应用,让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实现了质的飞跃。

不同的栽培技术在产业园里碰撞出火花,为小土豆注入“科技范儿”。内蒙古兴佳薯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平介绍,公司采用基质法,在蛭石中培养马铃薯,让根系在稳定的环境中吸收养分;而森峰薯业则探索出气雾法,让马铃薯根系“悬空呼吸”,无土环境下,单株结薯量能达到60粒,产量和效率远超传统种植方式。森峰薯业总经理李学敏详细算了一笔账,气雾法栽培的马铃薯不仅产量成倍增长,而且商品薯率提高了近20%,“过去一亩地收3000斤就算不错,现在用气雾法能到5000斤,还不用反复翻土除草,省工又省力”。两种技术相互补充,让牙克石的马铃薯产业既有传统优势,又有科技赋能。

从种植到销售,牙克石的小土豆走出了一条“产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之路。全市年均播种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年产量达70万吨,产值超过10亿元。产业规模的背后,是完整的链条支撑:从种薯繁育实验室,到标准化种植基地,再到淀粉加工厂和饲料厂,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当地建成175个仓储窖,储能超过60万吨,解决了马铃薯“卖难”和“藏粮于技”的问题。更巧妙的是对副产物的循环利用——薯渣被加工成饲料,反哺养殖业,形成“种植 - 加工 - 养殖 - 再种植”的闭环。从田间到餐桌,从主食到副产物,小土豆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也让这片土地的农业效益节节攀升。

科技赋能的农业产业,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当地农民。在产业园和龙头企业的生产用工高峰期,上千名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干。58岁的村民王桂芝就是其中之一,她以前在外打零工,如今在兴佳薯业的温室大棚里负责日常管理,“现在不用远走他乡,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不少像王桂芝这样的村民,从最初的临时工慢慢成长为掌握技术的长期工,在产业升级中找到了稳定的生活来源。何昆副局长说:“马铃薯虽小,却能托起大产业。”近年来,牙克石市不断完善马铃薯良繁体系,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纳入全国十个马铃薯良种繁育奖励县之一,“牙克石种薯”凭借优质特性进入全国市场,成为区域农业的一张“金名片”。

从实验室里的组培瓶,到市民餐桌上的热气腾腾的炖菜,一颗小土豆的旅程,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密码。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科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融入田垄间的生产力。牙克石的实践证明,只要将自然禀赋与科技力量相结合,就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让小土豆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产业兴旺的大引擎。未来,随着更多农业科技的落地,或许还会有更多“小作物”在乡村大地上书写“大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