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康县:魔芋“魔法”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盛夏时节,踏入康县阳坝镇那片百亩魔芋种植示范基地,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连片的魔芋植株生机勃勃,宽大的叶片在炽热阳光的轻抚下肆意舒展,尽情展现着生命的活力。田间地头,农户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着除草、培土,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丰收的期待,勾勒出一幅繁忙而又充满希望的田园景象。

“今年我种了118亩魔芋,政府每亩补贴400元,还有专家上门悉心指导,收购价也早早签了保底协议,心里别提多踏实了。”种植户邹永亮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难掩笑意地说道。在康县,像邹永亮这样依靠魔芋走上致富路的农户,如今已有六千多户。

规划先行,荒坡变身“聚宝盆”

站在示范基地的田埂上,放眼望去,连片的魔芋田顺着山势蜿蜒铺展,翠绿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以前这山上全是荒草,杂乱无章,如今种上了魔芋,每亩地能挣小万块呢。”康县阳坝镇副镇长张义平手持规划图,兴奋地介绍道,“县里为咱们精心规划好了‘致富圈’,8个示范片区如同璀璨的星星般散落在11个乡镇,6000余亩魔芋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形成了一幅壮观的产业画卷。”

曾经在《魔芋产业发展规划图》上勾勒的红线蓝框,如今已实实在在地变成了田间地头的丰收美景。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感慨地说:“我们按照‘适生区’进行精准布局,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阳坝的示范基地就是我们的‘样板间’,村民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自然就纷纷跟着干起来了。”

政策护航,小补贴撬动大热情

“种一亩补贴400元,种十亩就能补4000元,这政策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咱们农民的心田!”大南峪镇种植户李明辉兴奋地算起了账,他家今年种了10亩魔芋,光奖补就拿到了4000元。县里出台的“阶梯式”奖补政策,如同一块强大的磁石,紧紧吸引住了农户们的心。

据了解,今年县里已统筹1091万元专项资金,不仅对种植进行补贴,还大力支持购买种芋、建设育苗基地。“把钱花在刀刃上,才能让群众敢于投入、愿意投入。”政策出台后,报名种魔芋的农户排起了长队,有的村甚至出现了“一芋难求”的热闹景象。

技术赋能,“土专家”遇上“洋博士”

“魔芋怕涝,得起垄30厘米;施肥要氮磷钾合理搭配……”在大南峪镇的培训现场,中国魔芋协会专家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正耐心地手把手教农户田间管理技术。台下,“土专家”张永芳听得格外认真,她感慨地说:“以前总是凭老经验种,亩产总是上不去,现在专家亲自把脉指导,心里踏实多了。”

这支由20人组成的技术专班,推行“专家联镇、农技员包村”的模式,举办了13期培训班,培训农户2000余人次。“从种到收全程跟踪服务,农户有问题随叫随到。”农技员们的手机里,存着各个乡镇农户的号码,“半夜接咨询电话是常事,但听到他们说‘魔芋长得好’,再累都觉得值。”

模式创新,产业链上结“金果”

“签了保底收购协议,种出来不愁卖,价格还比市场价高两成。”岸门口镇康县桃花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清美拿着与龙头企业的合同,底气十足。当地推行的“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 + 企业”模式,让魔芋从地头直接走进了加工厂。

在康县,魔芋的“魔法”还在持续上演——这株从山间走出的植物,正用饱满的块茎,托起万千农户的致富梦。如今,康县134个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多元,农户人均增收超3500元。从“零星散种”到“万亩规模”,从“提篮小卖”到“订单农业”,康县魔芋产业的崛起,无疑是县域经济“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生动实践。政府搭台、农户唱戏、科技赋能、企业助力,这条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凝聚着乡村振兴的智慧与温度,共同奏响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壮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