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5克山核桃,如何撬动50亿产业?临安的生态与匠心突围之路

在浙江杭州临安的深山里,一种单颗不足5克的小坚果,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大文章。眼下正值采收旺季,林农们穿梭于枝杈之间,长杆轻扬,山核桃“噼里啪啦”坠入林下张网——这看似传统的画面背后,却是一场从生态修复到精深加工、从非遗技艺到国际市场的系统性变革。如今,临安山核桃年加工量占全国75%以上,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果”。

然而,这条致富路并非一帆风顺。几年前,这片山林曾深陷“越种越穷”的困局。如今的华丽转身,靠的是什么?

临安的生态与匠心突围之路

从“掠夺式种植”到“生态化经营”:山林重获生机

“以前为了多打果,除草剂、化肥没少用,结果地越种越薄,树越长越弱,产量一年不如一年。”临安区湍口镇村民陆军民回忆道。这种“竭泽而渔”的种植模式,在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来袭时彻底暴露了隐患——水土流失严重的山核桃林大面积倒伏,泥石流冲毁道路,林农损失惨重。

痛定思痛,临安启动山核桃林地生态治理攻坚战。第一步,划出“生态红线”:对2万多亩土壤退化严重、生态功能脆弱的林地,政府给予补偿,收回经营权,实施十年封山育林。这些区域不再种植山核桃,而是补种金丝楠木、枫香等常绿乔木,不打药、不施肥,让山林自然休养生息。

“现在下再大的雨,也不怕滑坡了。”龙岗镇华光潭村的方乐平指着曾经被冲毁的山坡说。如今,这片138亩的退果还林区已郁郁葱葱,成为生态屏障。

“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在红线外的可经营林区,临安大力推广生态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按需精准补肥;减少化学农药,推广生物防治;更创新“山核桃+”立体模式——在昌化镇大源塘基地,100多亩山核桃林下套种覆盆子、黄精等中草药。“浅根药材固土保水,落叶还能自然还田,树上有‘金果’,地上也能长‘黄金’。”清凉药谷运营负责人姚吉锟说。

采收方式也同步升级。过去靠长杆猛打,不仅伤树,还易混入杂质。如今,全区超10万亩林地铺设采收网,让山核桃自然成熟脱落,再通过轨道车或无人机运下山,既保护树木,又提升果实完整度。

从“粗加工”到“精制造”:小坚果做出大文章

生态打底,品质才有保障。但要让山核桃真正“值钱”,还得靠加工升级。

在汤家湾村,非遗传承人陈洁正为一场国际活动练习“团圆仁”手工技艺——这是临安山核桃加工的核心绝活:徒手敲击,每分钟取出4颗完整果仁,合格率超90%。普通核桃仁市价130–150元/斤,而她手工制作的精品仁能卖到七八百元。“小而美、做精做细,才是出路。”陈洁说。

龙头企业则在标准化与数字化上发力。在龙岗镇,山仙食品公司建起数字化管理平台,将采收、脱壳、筛选、调味等全流程纳入监控。一台智能择选机,能精准剔除夹心杂质,效率远超人工。企业还联合政府制定高于国标的地方品质标准,从果仁完整度、含油率到重金属残留,层层把关。

“国外坚果多是粗加工,我们能做奶香、芥末、黑松露等复合口味,更受年轻消费者欢迎。”公司董事长汤仁超介绍。凭借工艺优势,企业出口额从2023年的100万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800万,今年预计突破1500万,产品远销中东、东南亚、欧美。

临安的生态与匠心突围之路

从“单一产业”到“全链融合”:50亿产值如何炼成?

临安的野心不止于山核桃。依托成熟的坚果加工体系,当地正向全品类坚果产业拓展。巴旦木、腰果、夏威夷果等产品共用生产线,共享技术标准,形成“一核多元”的产业格局。

2024年,龙岗镇坚果加工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5.9亿元,同比增长18.5%。全镇拥有加工企业200余家,带动就业超万人。村民不仅靠卖果增收,还能在家门口进厂务工,或参与林下种植,实现“一地多收、多业并举”。

更关键的是利益联结机制。政府引导“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企业订单收购,合作社统一技术标准,农户专注生态种植,三方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陆军民今年预计收成翻倍,收入增长50%,“地还是那块地,但路子走对了”。

小坚果背后的乡村振兴逻辑

一颗5克的山核桃,能撑起50亿产业,靠的不是盲目扩张,而是生态优先、科技赋能、文化加持与市场导向的深度融合。

临安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持续的“绿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传统农产品要突围,必须从“卖原料”转向“卖品质、卖文化、卖体验”;而小农户要融入大市场,离不开龙头企业带动与标准化体系建设。

如今,临安山核桃不仅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更成为浙江“千万工程”与“两山”理念落地的生动缩影。未来,随着RCEP等贸易协定深化,这颗来自中国深山的小坚果,或将香飘更远的世界餐桌。而它的故事,也为全国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份可复制、可推广的“临安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