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浔生物沙湾鲟鱼基地:7 年养殖周期 50 吨鱼子酱年产值 5 亿

在农业这摊事儿里,水从来都是宝贝——哪怕一滴,也能悄悄养出一片新希望。

去年9月的一天,大渡河畔的太平镇马胡埂村,我路过时就看见一群人围着水泥池忙得脚不沾地:古浔生物科技的员工们正弓着腰,把那些巴掌大的幼鲟捞进网箱,鱼鳍在阳光下闪着银亮的光,像刚从幼儿园毕业,要跟着老师去小学继续长身体似的。

这可不是普通的养鱼场。你可能不知道,这是乐山第一个正经搞鲟鱼养殖和鱼子酱加工的项目,2023年才落地,2024年7月才算正式挂牌,从一开始就被不少人盯着。

基地一期规划得挺实在,近4万立方米的养殖池,加上3748立方米的储水池,光环境监测、智能监控这些“硬家伙”就配了不少,还有专门的污水处理设备,看着就挺专业。

养殖基地

许正群,公司负责人,那天正好在现场。他指着远处几个刚建好的圆池子跟我比划:“我们本来计划建120个成鱼养殖池,现在已经有16个能用了,剩下那些年底前肯定能弄好。”我凑过去看了看,每个池子直径20米,水深差不多1米3,许正群说,这样的池子能装下4000条小鱼苗,算是“标配”了。要是二期项目都完工,养殖池能到254个,一年能出400万斤鲟鱼,鱼子酱也能产50吨。

从养殖池往潭坝村走,没多远就是鱼子酱加工车间。去年10月才开始试生产,我进去瞅了一眼,机器嗡嗡响,工人们戴着口罩手套在忙活。

许正群跟我算过一笔账:一条100斤的鲟鱼,能出近10斤鱼子酱,这就差不多5万块钱。要是满负荷生产,一年50吨鱼子酱,产值能到5个亿——他还说,以后鱼皮、鱼胶这些边角料也能深加工成美容产品,“不能让一点东西浪费”。

加工车间

不过养鲟鱼可真不容易。我蹲在育苗池边看了会儿,那些小鱼苗在水里游得挺欢快,但许正群叹气:“跟养普通鱼比,这成本和风险大太多了。”一条鱼要养7年才能长大,体重能到上百斤,一期项目光固定资产就投进去6000万,产出要等7年,中间的运营成本就得4个亿。“但高投入才有高回报嘛,”他话锋一转,指着车间里的设备说这话,“鱼子酱这东西,按克卖的,加上深加工,利润空间肯定不小。”

那为啥偏偏选在沙湾呢?临走前我问了许正群一嘴。他带我到河边,指着大渡河的水说:“水温、水质、水量,这三样对鲟鱼来说,比命还重要。”他扒开水边的草给我看,“你看这水,常年在10到25℃之间,不冷不热,刚好是鲟鱼舒服的温度;而且这水是高溶氧的流水,上游大渡河这边人少、厂子也少,水质比好多地方都干净。”他还笑着说,“养殖池里的水一天得换10遍,有时候下大雨河水浑了也不怕,过滤系统能搞定。”

我突然想起去年刷到过新闻,雅安的鱼子酱突然在网上火了,好多人抢着买。许正群听了直摆手:“我们沙湾的水,跟雅安比,一点不差,甚至水量还更足。水够了,发展就没后顾之忧。”

大渡河水

今年4月,嘉农镇那边又动了新工,建了个鲟鱼养殖和鱼子酱加工的新园区,四川润兆渔业投了4亿5,占地300多亩地,也是引的大渡河水,说是以后能年产100吨鱼子酱。等这两个园区都满负荷生产,沙湾一年就能出150吨鱼子酱——现在全国最大的产地衢州,一年也就200吨;紧追的雅安,2024年才70吨。

你看,一个山区小地方,靠着一条河的水,硬是把鲟鱼养出了大前景。说不定过两年,“沙湾鱼子酱”就能成全国响当当的农产品大单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