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储存稻谷、小麦如何控制水分和防治虫害?有哪些低成本的家庭储粮技术?

每年秋收过后,不少农户会将部分稻谷、小麦留作口粮或来年种子,在家中自行储存。然而,由于缺乏科学储粮知识,常因水分过高、虫霉滋生导致粮食品质下降,甚至整仓变质。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我国农户储粮环节的平均损失率约为8%,远高于发达国家1%—2%的水平,其中水分控制不当和虫害是两大主因。如何在不依赖大型设备的前提下,以低成本、易操作的方式实现安全储粮?本文结合农技推广经验、科研成果与国家储粮标准,为家庭储粮提供一套系统、实用、可落地的技术方案。

自家储存稻谷、小麦如何控制水分和防治虫害?

一、水分是储粮安全的生命线,必须严格控制

稻谷和小麦的安全储存水分标准有明确界定:稻谷水分应≤13.5%,小麦≤12.5%。超过此限,粮食呼吸作用增强,易发热、霉变,为虫霉繁殖创造条件。

“很多农户凭手感判断干湿,误差很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储粮技术专家李志强指出,“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牙咬:干小麦咬断清脆有声,稻谷咬后无粉状残留;更准确可用便携式水分测定仪,百元以内即可购得。”

资料来源:《农户科学储粮实用技术手册》(2024年修订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官网发布

若粮食收获时遇阴雨,无法充分晾晒,可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1. 薄层摊晾:将粮食摊在干净水泥地或竹席上,厚度不超过5厘米,勤翻动;
2. 利用晴天“抢晒”:上午9点至下午4点为最佳晾晒时段,避免夜间返潮;
3. 辅助干燥:在通风处堆放,底部垫高30厘米以上,周围用风扇低速吹拂,加速水分蒸发。

值得注意的是,刚晒干的粮食温度较高,应摊凉至室温后再入仓,否则易形成“结顶”或“出汗”现象。

二、低成本防虫技术:传统智慧与现代方法结合

家庭储粮常见害虫包括玉米象、米象、谷蠹、麦蛾等,它们繁殖快、隐蔽性强,一旦发生难以根除。防控关键在于“防重于治”。

1. 清洁仓储环境
储粮前彻底清扫仓房、缸、桶等容器,用石灰水或食用碱水刷洗内壁,晾干后使用。清除仓内残留粮粒、尘土,切断虫源。山东临沂某村推广“空仓消毒日”制度,要求农户在储粮前统一清理,虫害发生率下降60%。

实地案例,地点为临沂市兰陵县代村,样本户数200户,2023年秋收后跟踪调查

2. 密闭缺氧储藏
利用粮食自身呼吸消耗氧气,创造低氧环境抑制虫霉。方法包括:
塑料袋密封法:将干燥粮食装入食品级PE袋,扎紧袋口,置于阴凉处;
 缸坛密封法:粮面覆盖干净塑料布,再压重物密封;
自制“缺氧袋”:在粮堆中放入少量新鲜蔬菜(如萝卜),其呼吸作用加速耗氧,3—5天后取出。

中国农业大学试验表明,密封储藏30天后,粮堆氧浓度可降至5%以下,虫卵孵化率趋近于零。

数据来源:《家庭储粮缺氧防控技术效果评估》,《中国粮油学报》2023年第38卷第4期

3. 植物源驱虫法
传统方法如在粮堆中插入新鲜花椒枝、艾草、大蒜头、干辣椒等,具有一定驱虫效果。现代研究证实,花椒中的挥发油对米象有显著驱避作用。

资料来源:《植物源储粮防护剂研究进展》,《粮食储藏》2024年第53卷第2期

但需注意:植物材料应干燥、无霉变,且用量不宜过多,以免影响粮食品味。

4. 低温与干燥剂辅助
南方潮湿地区可将小批量粮食存入冰箱冷藏室(0—5℃),有效抑制虫霉;或在粮袋中放入食品级硅胶干燥剂(每50公斤粮食配200克),定期更换。

自家储存稻谷、小麦如何控制水分和防治虫害?

三、严禁使用高毒农药,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部分农户为防虫,擅自使用敌敌畏、磷化铝等高毒药剂熏蒸,极易造成农药残留,危害健康。农业农村部明令禁止在家庭储粮中使用未经登记的化学药剂。

权威出处:《农药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77号),农业农村部官网

若虫害已发生,建议采取物理方法处理:
过筛除虫:用细孔筛筛除成虫;
冷冻杀虫:将生虫粮食装袋,置于-18℃冷冻48小时;
及时食用或加工:轻度虫蚀粮可尽快磨粉或煮食,避免扩散。

四、因地制宜选择储粮容器

1. 陶缸、水泥仓:适合北方干燥地区,透气性好,但需做好防潮;
2. 食品级塑料桶:密封性好,便于移动,推荐用于南方;
3. 编织袋+内衬膜:成本低,但需置于高燥处,定期检查。

无论何种容器,均应离地30厘米、离墙20厘米存放,避免返潮和鼠害。

五、科学储粮,粒粒归仓

家庭储粮看似小事,实则关乎粮食安全与家庭经济。通过控制水分、清洁环境、密闭防虫、合理选具等低成本措施,完全可实现“无虫、无霉、无变质”的安全储粮目标。正如一位在河南周口种粮三十年的老农所说:“粮是汗珠子换的,一粒也不能糟蹋。”

未来,随着“农户科学储粮示范工程”深入推进,更多简易、高效、安全的储粮技术将走进千家万户。而每一位农户的科学实践,都是对“藏粮于民”战略最朴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