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麦区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45%以上,播期温度与播量选择直接决定冬前壮苗形成与最终产量。近年来,秋季连阴雨、玉米晚收等因素导致适播窗口收窄,农户普遍面临“何时播、播多少”的决策难题。本文依据农业农村部《2024年黄淮海夏玉米冬小麦“双晚”技术意见》及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最新试验数据,明确适播温度区间,给出晚播播量递增模型与配套管理要点,供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技人员田间决策参考。

一、适播温度:16℃与14℃两条“红线”
黄淮海主体种植冬性与半冬性品种,适播温度差异显著:
- 冬性品种:日平均气温16—18℃,地温≥12℃,进入越冬期需≥0℃积温570-645℃,主茎叶龄6叶;
- 半冬性品种:日平均气温14—16℃,地温≥10℃,越冬期需≥0℃积温550-620℃,主茎叶龄6叶1心。
低于14℃播种,冬前积温不足,主茎叶龄<3叶,越冬死苗率显著上升;高于18℃播种,易造成冬前旺长,抗寒力下降。
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2024年黄淮海夏玉米冬小麦“双晚”技术意见》
https://www.agri.cn/sc/nszd/202409/t20240914_8671133.htm
二、区域播期日历:从10月5日到10月30日的梯度推进
依据近十年气象数据与品种布局,黄淮海可划分为三带:
- 北部麦区(石家庄、德州、新乡以北):10月5—12日,不迟于10月15日;
- 中部麦区(郑州、商丘、徐州、济南):10月7—15日,不迟于10月20日;
- 南部麦区(驻马店、蚌埠、盐城、济南以南):10月15—25日,不迟于10月30日。
若连续3d日均温<14℃,即进入“晚播窗口”,需启动播量递增与配套管理。
数据来源: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黄淮海冬小麦适播期与积温指标》2023年
三、晚播播量调整模型:每推迟1天,增苗1万
1. 基础播量
- 北部麦区:25-30万基本苗/亩;
- 中部麦区:20-25万基本苗/亩;
- 南部麦区:15-18万基本苗/亩。
2. 递增规则
当日均温<15℃且需继续播种时,每推迟1天,基本苗增加1万;上限为:南部麦区35万、北部麦区40万。超过上限仍无法播种,建议改种春小麦或翌年早播。
3. 种子处理与播深
晚播种子需提高发芽率至≥95%,播前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1:500包衣,预防苗期根腐与立枯;播深3-5cm,过深易造成“地中茎”过长,弱苗越冬困难。
资料来源:全国农技中心《2024年黄淮海小麦适期晚播技术方案》
https://www.enongzi.com/news/details/01fe63cb-a83e-4946-89ba-e9f41a6cdad8
四、配套管理:让“多苗”变“壮苗”
1. 镇压保墒
播后即镇压,土壤容重提高0.1g/cm³,冬前0-20cm土层含水量增加2-3个百分点,死苗率降低3个百分点。
2. 分蘖期补肥
晚播麦田冬前无分蘖高峰,返青后0-10cm地温稳定≥3℃时,亩追施尿素8kg+磷酸二氢钾2kg,促进春季分蘖成穗,亩穗数可提高2-3万。
3. 化学调控
对群体>35万/亩且有旺长趋势的晚播田,起身期喷施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30g/亩,株高降低5-7cm,基部节间缩短,抗倒伏能力增强。
数据来源: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晚播小麦春管技术试验报告》2023年
五、示范案例:晚播7天,靠“增苗+镇压”夺回产量
地点:河南新乡县七里营镇;面积:800亩;播期:2023年10月17日(比常年晚7天);品种:半冬性“百农207”;播量:32万基本苗/亩;对照:相邻田块24万苗/亩。
结果:示范田冬前3.2叶,对照2.8叶;春季最高分蘖65万/亩,对照58万/亩;亩穗数42万,对照38万;千粒重44g,对照43g;实测亩产642kg,比对照增产58kg,增幅9.9%。
投入:增种费用12元/亩,镇压费用8元/亩,合计20元;产出:按地头价2.8元/kg计算,亩增收入162元;投入产出比1:8.1。
资料来源:新乡县农业农村局《晚播小麦增苗镇压示范总结》2024年
六、行动清单:播前到返青的关键节点
- 播前5d:查看连续3d日均温,<14℃启动晚播方案;
- 播种当天:按“基础苗+推迟天数×1万”确定播量,包衣+镇压一次完成;
- 冬前:出苗后查苗补缺,缺苗断垄>10cm地段用同一品种催芽补种;
- 返青期:地温稳定≥3℃时追“返青肥”,群体>35万/亩喷施烯效唑控旺;
- 拔节期:根据叶色追施拔节肥,保障穗粒数与千粒重双重提升。
黄淮海麦区适播温度明确:冬性品种16-18℃、半冬性品种14-16℃;晚播播量遵循“每推迟1天、增苗1万”的线性模型,上限35万-40万/亩。配套镇压、追肥、化控等措施,可将晚播损失降至最低,甚至实现“晚播不减产”。建议各级农技部门将温度指标与播量模型纳入秋播指导方案,利用短信、APP等实时推送,帮助种植户在气候波动中做出最优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