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由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引起,是南方稻区极具破坏性的细菌性病害。其典型症状为叶片上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短条斑,后扩展为黄褐色条斑,严重时多个病斑融合成不规则大斑,导致叶片枯死,千粒重下降,可造成10%至30%的产量损失。一旦田间发现病株,必须立即采取科学、高效的紧急处理措施,以遏制病害蔓延。其中,能否使用无人机进行飞防,是当前许多种植大户和合作社最为关切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国家权威技术规范与一线农技专家的实践经验,系统解答这一难题。

精准识别与快速诊断:应急处理的前提
应急处理的第一步是准确诊断。细菌性条斑病易与白叶枯病混淆,但二者病原和防治策略有别。条斑病的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病斑上常有菌脓溢出,在晨露未干时可见蜜黄色珠状小点,这是其关键识别特征。一旦确认,应立即划定发病中心,并对周边50米范围内的田块进行重点监控。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明确指出,对细菌性病害应“早发现、早封锁、早治疗”,强调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权威出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25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科学选药与合理混配:药剂防控的核心
针对细菌性条斑病,目前登记有效的药剂主要包括噻唑锌、噻菌铜、春雷霉素、中生菌素等。其中,噻唑锌因其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且对水稻安全,被广泛推荐为首选药剂。
在实际操作中,为延缓抗药性并提升防效,可采用科学混配策略。例如,将噻唑锌与具有内吸性的春雷霉素复配使用,既能快速杀灭表面病菌,又能深入植株内部抑制病原扩散。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的田间试验表明,在发病初期采用“20%噻唑锌悬浮剂500倍液 + 2%春雷霉素水剂1000倍液”的组合,防效可达85%以上,显著优于单剂使用。资料来源: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高效药剂筛选与应用技术研究》
无人机飞防:高效但需满足特定条件
对于大面积连片种植区,无人机飞防无疑是提升应急处置效率的利器。然而,并非所有情况下都适用。其成功应用需满足三个关键条件:
第一,药剂必须适配。应选用高含量、高悬浮率、低粘度的专用飞防助剂或制剂,避免堵塞喷头。常规乳油或可湿性粉剂需经专业评估后方可使用。
第二,作业参数要精准。飞行高度应控制在1.5-2米,亩用药液量不低于1.5升,以确保药液能有效穿透水稻冠层,到达中下部叶片——这正是条斑病的高发部位。安徽省庐江县的种粮大户王有才在农技员指导下,使用大疆T40植保无人机,将药液量设定为2升/亩,并添加飞防专用助剂,成功控制了其500亩稻田的条斑病疫情。E-Experience:安徽省庐江县种粮大户王有才无人机飞防实践案例
第三,气象条件要适宜。应选择无风或微风(风速<3级)、无雨的天气作业,避免药液飘移或被雨水冲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植保无人飞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技术指导意见》中特别强调,飞防作业必须“因时、因地、因药制宜”,确保防控效果。权威出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保无人飞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技术指导意见》
综合管理:构建长效防控体系
紧急处理虽能解燃眉之急,但要从根本上减少条斑病的发生,还需建立综合防控体系。一是选用抗(耐)病品种,如“南粳9108”、“徽两优丝苗”等;二是加强水肥管理,避免偏施氮肥,实行浅水勤灌,创造不利于病菌传播的田间小气候;三是严格检疫,杜绝带病种子和秧苗的调运。
面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突发,农户应秉持“快、准、狠”的原则,科学选药、精准施药。无人机飞防作为一种高效手段,在满足药剂、参数和气象条件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成为应急防控的“主力军”。唯有将应急处置与长效管理相结合,方能牢牢守住水稻生产的“安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