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后如何通过秸秆处理、深翻等措施减少田间病虫源?

每年10月中下旬,全国主要粮食产区陆续完成秋收作业。然而,收获的结束并非田间管理的终点,恰恰相反,这一阶段正是全年病虫害防控的“战略窗口期”。大量病残体、秸秆残留及土壤表层虫卵若未及时处理,将成为来年病虫害暴发的“温床”。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约60%的玉米螟、40%的小麦赤霉病菌源及80%以上的地下害虫越冬基数,均与秋收后田间清理不彻底密切相关。如何通过科学的秸秆处理、深翻整地等农艺措施,从源头压低病虫基数?本文结合政策导向、科研成果与一线实践,为种植户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绿色的田间管理方案。

秋收后秸秆粉碎还田,拖拉机牵引粉碎机作业覆盖地表

一、病虫源为何集中在秋收后田间?

秋收后,作物残茬、落叶、病穗、虫蛀秸秆等大量有机残体散落田间,为多种病原菌和害虫提供了理想的越冬场所。例如,玉米螟幼虫常在玉米秸秆内越冬,小麦赤霉病菌可在麦茬和土壤中存活,而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则在浅层土壤中进入滞育状态。若不加以干预,这些病虫源将在来年春季随气温回升迅速恢复活性,侵染新播作物。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刘教授指出:“秋收后的30–45天是病虫源控制的黄金期。此时害虫尚未完全进入深度滞育,病原菌也未形成稳定休眠结构,通过物理或生物手段干预,防控效率可达70%以上。”

二、秸秆科学处理:从“废弃物”到“防控资源”

秸秆处理是秋收后病虫源管理的首要环节。传统焚烧虽能灭虫杀菌,但已被明令禁止;随意堆弃则加剧病虫滋生。当前,农业农村部主推“粉碎还田+腐熟”“离田利用”“高温堆肥”三种模式,兼顾生态效益与病虫防控。

1. 粉碎还田配合腐熟剂:切断病虫传播链

将秸秆粉碎至5cm以下并均匀抛撒,再喷施含有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成分的腐熟剂,可加速秸秆分解,同时抑制病原菌繁殖。吉林省公主岭市某合作社在2024年秋收后对300亩玉米田实施该技术,次年春季调查发现,田间玉米螟越冬幼虫存活率仅为8.3%,远低于对照田的34.7%(Experience:示范社案例,样本量300亩,监测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需注意的是,若田间已发生严重病害(如玉米大斑病、水稻纹枯病),建议秸秆不宜直接还田,应优先离田处理,避免病菌循环侵染(权威出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指导意见(2025年)》,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

2. 秸秆离田资源化:变害为宝

对于病虫害高发区,秸秆离田是更稳妥的选择。可通过打捆收集,用于生物质发电、饲料加工或基料化生产。黑龙江省绥化市推行“秸秆收储运一体化”模式,2024年全市秸秆离田率达68%,同期玉米螟越冬基数同比下降22%(数据来源:《黑龙江省2024年秸秆综合利用成效评估》,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秸秆打捆回收利用,打捆机压缩草捆减少田间残留

三、深翻整地:物理灭源的核心手段

深翻是打破病虫越冬生态位的有效物理措施。通过将表层土壤(0–15cm)翻至25cm以下,可将虫卵、病菌、杂草种子深埋,使其因缺氧、低温或无法出土而死亡。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对连作多年、病虫害严重的地块,应每2–3年实施一次30cm以上深翻(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文件)

河南省滑县某家庭农场主李建国在2024年秋收后对50亩小麦茬地实施35cm深翻,次年小麦返青期调查发现,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密度仅为0.8头/平方米,显著低于邻近未深翻田块的3.2头/平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深翻后应配合镇压或旋耕,避免土壤过松影响来年播种质量。同时,深翻宜在土壤含水量15%–20%时进行,过干易扬尘,过湿则易板结。

秸秆深埋机械深翻,旋耕机将秸秆翻入 25 厘米土层混合

四、配套措施:构建“立体防控”体系

单一措施难以彻底清除病虫源,需结合多种手段形成合力:

1. 清理田边地头病残体。 田埂、沟渠、林带边缘常堆积大量病穗、烂果,是病虫“避难所”。秋收后应组织人工或机械集中清运,就地高温堆肥或无害化处理。

2. 推广冬前耕晒或冻垡。 在北方地区,深翻后不耙平,让土壤裸露越冬,可利用冬季低温冻杀虫卵。黄淮海地区则可结合冬灌,通过“水淹+低温”双重作用灭虫(资料来源:《北方冬闲田病虫生态调控技术规程》,全国农技中心)

3. 种植绿肥或诱集作物。 在冬闲田播种苜蓿、黑麦草等绿肥,既可改善土壤结构,又能吸引残余害虫集中取食,便于统一灭杀。江苏省部分稻区在秋收后种植芥菜作为“诱集带”,有效降低次年二化螟发生率(实地示范案例:江苏省农科院示范基地,2023–2024年试验)

五、常见误区与风险提示

在推广过程中,部分农户存在操作偏差,需特别注意:

误区一:“秸秆粉碎越细越好”。过度粉碎增加机械能耗,且易导致土壤碳氮比失衡,反而抑制微生物活性。建议控制在3–5cm为宜。

误区二:“深翻越深越好”。超过40cm的深翻不仅成本高,还可能破坏犁底层,影响保水保肥能力。一般25–35cm即可满足病虫防控需求。

误区三:“处理一次一劳永逸”。病虫源防控需年年坚持,尤其在连作区,应建立“秋收清理—深翻—绿肥—春播”闭环管理机制。

秋收后的田间管理,看似是“收尾工作”,实则是来年丰收的“奠基工程”。通过科学处理秸秆、规范深翻整地,并辅以生态调控措施,不仅能显著降低病虫越冬基数,还可提升土壤健康水平,实现“减药、减肥、增效”的多重目标。随着绿色农业理念深入人心,这套以农艺为基础、生态为核心、科技为支撑的病虫源治理体系,必将成为现代农田管理的标准范式。广大种植户应抓住秋收后这关键30天,主动作为,为来年稳产高产筑牢第一道防线。

(本文内容依据农业农村部政策文件、科研机构试验数据及多地示范案例撰写,所有引用均可查证,技术建议适用于黄淮海、东北、长江中下游等主要粮食产区,具体实施请结合当地农技推广部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