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湟中看高原“土豆链”:一粒薯种如何撬动3.6亿元大产业

西宁市湟中区海子沟乡景家庄村的早晨,总是被柴油机的轰鸣声叫醒。10月18日清晨,山发贵蹲在田埂上,抓起一把刚翻出来的马铃薯,拇指轻轻一掐,雪白的浆液顺着裂口往下淌。“青薯9号,淀粉15.4%,这一把就能榨出半碗粉。”他咧嘴笑,牙齿和土豆皮一样带着泥土的白。身后,26.67公顷的田垄像被梳子梳过,收获机走过的地方,金黄的土层翻出带着潮气的薯块,妇女们麻利地分拣、装袋,嘴里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机器的轰鸣。

山发贵算过账:今年亩产2300公斤,按每吨940元算,亩均毛收入2162元,扣除流转费、机耕、人工,亩净落1030元。26.67公顷就是40万元。这笔钱,他要拿一半给合作社的23户村民分红,另一半留作来年扩种的资金。

高原土豆种植场景

离景家庄村38公里的上新庄镇,马铃薯精深加工厂的白墙蓝顶在秋阳下格外醒目。拉薯的卡车排着队过磅,司机老马把车窗摇下,冲收货员喊:“今天第三趟,再拉两趟就收工!”车间里,清洗机的水柱冲掉泥土,传送带把拳头大的土豆送进切片机,再出来时已经变成雪白的淀粉浆。厂长李积录指着刚下线的一袋淀粉说:“这一袋50公斤,能做成25公斤粉条,批发价12元一斤,比卖鲜薯翻一倍。”

淀粉车间的隔壁,粉条生产线正冒着热气。女工赵桂兰把漏勺里的粉浆往开水锅里一抖,银丝般的粉条沉下去又浮上来,她手里的竹竿一挑,粉条像瀑布一样挂到晾杆上。“一天能晾2000斤,每斤工费0.3元,一个月就是6000块。”赵桂兰是上新庄镇水草沟村人,去年还在县城餐馆刷盘子,如今在家门口挣得比丈夫跑运输还多。

马铃薯加工场景

湟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魏建平蹲在脱毒苗温室里,手指轻轻拨开穴盘的基质,露出黄豆大的小薯。“这是‘青薯10号’的脱毒原原种,一粒成本0.8元,种到地里能产2.5吨商品薯。”他指着墙上的数据表:全区96%的种植户用上了脱毒种薯,良种覆盖率比五年前提高了21个百分点。

技术集成是另一把钥匙。在田家寨镇千亩方,全膜覆盖的黑色地膜像给大地穿上了保暖衣。技术员李延龙用铁锹铲开膜边,土壤湿度计显示18.5%,“比露地高6个百分点,保墒效果能顶一场20毫米的春雨。”旁边的滴灌带像毛细血管,水溶肥通过文丘里施肥器精准送到薯根。去年这里创下亩产5946.9公斤的全省纪录,种薯大户马玉贵一亩地多卖了3000元。

农业技术应用场景

数据会说话:8666.67公顷马铃薯,占西宁市的52%、青海省的10%,24万吨总产量里,15万吨坐上卡车去了甘肃、宁夏、云南。3.6亿元综合产值中,精深加工贡献了1.2亿元。200多家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织成一张网,11万户农户像毛细血管一样连在产业链上,户均增收5000元。

品牌是最后一道关。在湟中区农产品展销中心,“圣域”牌马铃薯堆成小山,扫码溯源显示:种植地海拔2680米,昼夜温差15℃,土壤硒含量0.48mg/kg。广州来的采购商王建国当场签下500吨订单:“高原薯淀粉含量高,做薯片不碎,广东人认这个。”

傍晚,山发贵把最后一袋土豆扛上车,手机响起短信提示:40万元到账。他抬头看天,晚霞把马铃薯的叶子染成金红色,像铺了一地的铜钱。远处,脱毒苗温室的灯光亮起来,像星星落在高原上。他知道,那些比米粒还小的脱毒苗,正在暗夜里悄悄膨大,明年又会变成无数个40万。

这,就是高原土豆链的秘密:从一粒脱毒苗到一袋淀粉,从一户合作社到3.6亿元大产业,从山发贵的笑到11万户的增收,每一环都扣着乡村振兴的齿轮,转得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