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明年别再种那老品种了,农科院的‘常杂油11号’亩产213.5公斤籽、96.93公斤油,比咱现在用的华油杂50还稳当!”9月15日清晨,常德鼎城区石板滩镇种粮大户周国良刚打开手机,就收到区农技站站长李慧发来的微信,配图是农业农村部最新一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公告截图,两个熟悉的名字赫然在列:常杂油11号、油薹603。
油菜在常德常年播种面积210万亩,仅次于水稻。过去农户最头疼的是倒伏和菌核病,一倒一大片,机收损失率能飙到12%。市农科院油菜育种创新团队负责人刘康博士带着6名“80后”硕士,把试验田安在鼎城区谢家铺镇雷轰山村,连续五年用华油杂50作对照,最终育成常杂油11号。刘康蹲在田埂边掐起一株比划:“株高1.65米,茎秆比老品种粗2毫米,木质素含量提高11%,台风天也站得住。”

数字最有说服力。去年雷轰山村200亩示范片实打实收,常杂油11号平均亩产213.5公斤,比对照增产7.8%,含油量45.4%,每百公斤籽多榨出3公斤油。按当前菜籽收购价3.4元/公斤算,亩增收入102元。李慧给周国良算细账:“你包的那500亩油菜,换种后光卖籽就能多挣5万多,再算上机收损失降到3%,里外里多收7万。”
油薹603则是另一条赛道。在澧县城头山镇詹家岗村,返乡青年詹磊把30亩冬闲田改成“菜薹+菜籽”双收模式。11月初割头茬菜薹,亩采1777.1公斤鲜薹,地头批发价2.6元/公斤,亩收入4600元;剩下的菜桩继续长籽,来年5月还能收160公斤籽,相当于一亩地挣两份钱。“城里人爱吃脆甜菜薹,春节前每天发两车往长沙海吉星市场,根本不愁卖。”詹磊指着冷链车笑呵呵地说。

为了让好品种落地生根,市农科院没把技术锁在抽屉里。他们把138个示范点编进“油菜地图”,每个点配一名技术员、一张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播种密度、硼肥用量、菌核病防治日历。去年冬天,桃源县陬市镇种粮大户张建军按图索骥,把常杂油11号播期从10月15日提前到9月28日,亩密度从2.5万株降到1.8万株,配合无人机两次飞防,菌核病发病率从18%降到4%。
政策也在同步发力。常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熊稳告诉记者,市里把油菜纳入“常德香米”之后的第二大产业链,整合产油大县奖励资金、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对连片种植常杂油11号、油薹603的农户每亩补贴150元,机收减损达到标准的再奖30元。2024年全市推广油菜新品种52万亩,带动农户亩均增收280元。
站在谢家铺镇万亩油菜示范片田头,刘康捧起一把黑得发亮的菜籽说:“下一步我们要把含油量提高到48%,再把抗根肿病基因导进去,让农户种得更省心。”远处,收割机马达轰鸣,金灿灿的油菜籽像瀑布一样泻进车厢,周国良抹了把汗:“明年全村都换常杂油11号,咱常德的菜籽油要香飘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