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龙伦轩蹲在蔬菜大棚里,指尖轻轻拂过挂在藤蔓上的虎皮青椒,深绿色的果皮上带着自然的褶皱,像极了他脸上被岁月刻下的纹路。“去年35亩地,亩产5000斤,每斤均价2块2,收入38万,除去成本,纯落20万。”他直起身,看着棚外连片的红绿交织——一边是刚挂果的番茄,红得似火;一边是爬满架的西瓜,绿得透亮。这是巫山县竹贤乡石院村的现代化大棚基地,23个银白色的棚体像珍珠般散落在海拔1400米的山坳里,森林覆盖率超85%的生态底色,让这里的蔬菜自带“高山密码”。
从石院村驱车10公里,就到了G42沪蓉高速的连接线。“以前运菜靠农用车,坑坑洼洼要走3小时到县城,凌晨出发中午才能到市场,菜都蔫了。现在大货车直接开到大棚门口,晚上10点摘菜,第二天早上7点就到武汉的菜市场。”村委负责人指着不远处的高速路牌,眼里闪着光。这种“朝发夕至”的速度,让旭昱昌农业公司的“四统一”模式有了底气——统一垫种苗化肥,统一学种植技术,统一“云上竹贤”品牌包装,统一沿着高速往大城市送。龙伦轩记得2019年刚脱贫那会儿,人均收入才7679元,如今2024年的收入已经翻了近一倍,14912元的人均收入里,除了种菜的钱,每年1万多的低保金、婆婆1700元的养老金、1000元的生态补偿金,还有把院子租出去搞“五小经济”的3000元补助,加上公益性岗位7200元的工资,“一年下来,手里的钱能凑够23万,做梦都没想到山里人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在石院村的带动下,周边540亩土地种起了青椒、甜玉米,村民们跟着企业的技术指导干,收入像大棚里的蔬菜一样往上蹿。38岁的吴孝平是村里最早跟着搞种植的,“五年前回村时,看着空荡荡的山坳心里急。现在不一样了,公司派技术员来讲课,从育苗到施肥再到病虫害防治,手把手教。去年种了16亩辣椒,亩产4000斤,每斤1块8,收入十三四万,2021年还买了辆小轿车,拉肥料、运菜都方便。”这样的变化,在竹贤乡并非个例。
离石院村20公里的下庄村,曾因“绝壁天路”闻名全国。61岁的彭仁松是村里的“多面手”,白天在天路景区当讲解员,晚上守着自家油坊榨油,“2016年脱贫时,全家年收入还不到3万,现在2024年纯收33839元。民宿一年能有9000多,柑橘分红和生态补偿近5000,讲党课、当兼职讲师每次100块,再打零工每天200块,儿子在县城上班一年能挣9万,日子就像这柑橘树一样,结满了甜果子。”
彭仁松家的日子,藏着下庄村的“振兴密码”。依托“绝壁天路”这个精神IP,村里建起了4A级景区,打造了“下庄人事迹陈列室”、愚公讲堂,每年超20万人来这里研学旅游。“我们把1000亩柑橘园改造成智慧基地,用手机就能看土壤湿度、挂果量。企业、村集体、农户按5:2:3的比例分红,去年村集体光分红就拿了10万多,今年预计能有15万。”村支书介绍,现在村里有了消费帮扶馆,柑橘、腊肉、高山土豆通过抖音、京东卖向全国,“下一步还要建‘下庄工坊’,让游客能亲手做腊肉、榨油,把‘天路精神’变成实实在在的旅游产品。”

在竹贤乡,高山蔬菜和农文旅就像两条腿,支撑起乡村振兴的脚步。石院村的蔬菜通过高速“跑”向全国,下庄的“天路故事”转化为发展动力,村民们从“等靠要”变成了“敢闯敢干”。龙伦轩现在不仅自己种菜,还带着邻居们一起学技术;彭仁松的油坊成了村里的“网红打卡点”,游客来买油时总要听他讲讲天路的故事。这种“把风景变产业,让故事生效益”的做法,让“云上竹贤”的名号越来越响——森林是“绿银行”,土地是“聚宝盆”,高速是“黄金道”,而村民的笑脸,就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当大山的闭塞遇上开放的时代,当传统的农业碰撞新兴的业态,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竹贤乡的每一寸土地上,铺展得越来越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