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黄土坡上,68岁的王建国蹲在田埂边,手指抚过刚抽穗的高粱穗——饱满的红壳里藏着金黄的籽粒,像一串串迷你灯笼。谁能想到,这片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干旱区,竟成了全国高粱产量的“半壁江山”所在。作为有着千年种植史的作物,高粱在新时代正以“铁杆庄稼”的姿态,在北方广袤土地上书写着新的生存故事。
从地图上看,我国高粱主产区像一条金色的项链,从东北平原延伸到西北戈壁。在吉林公主岭市,黑土层深厚的黑钙土上,连片的高粱田在8月的阳光下泛着波浪般的光泽,当地农技站的李站长指着田垄说:“我们这疙瘩的高粱,生育期能耐高温到35℃,比玉米还抗造。去年夏天连续40℃高温,隔壁地的玉米叶子都蔫了,高粱却照样抽穗。”
黑龙江三江平原的种植户赵伟则对“耐涝”特性赞不绝口:“前年雨季,别的地积水半个月,我这高粱田挖条排水沟就没事,收的时候亩产还比往年高了一成。”

高粱的“倔强”背后,是根植于基因里的生存智慧。它的根系能扎到地下2米深,像网络一样捕捉深层水分;叶片表面有蜡质层,减少水分蒸发;最特别的是它的“C3光合作用”,在高温强光下仍能高效合成养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张研究员解释:“这些特性让高粱在逆境中更有韧性。在西北干旱区、东北盐碱地,甚至新疆的戈壁滩,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从新疆阿勒泰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到陕西榆林的沙地,从甘肃河西走廊的绿洲到河北张家口的坝上高原,高粱用顽强的生命力在北纬35°至50°的广阔地带扎下根来。
但高粱的价值远不止于“能活”。在山西太原的一家老字号醋厂,老师傅王师傅正盯着发酵池里咕嘟冒泡的“醋醅”:“我们这老陈醋,必须用本地高粱做原料,出醋率高、酸味醇厚,那股子粮食香是别的原料比不了的。”

在河南某糖厂,技术员小李展示着刚熬出的糖浆:“用高粱淀粉做的麦芽糖,甜度温和,现在很多保健品都用它。内蒙古的酒厂更绝,直接用高粱酿白酒,‘清蒸清烧’工艺里,一粒饱满的红高粱能酿出半杯醇厚的酒。”
从餐桌到工厂,高粱正在延伸出一条长长的产业链——除了做主食、制糖、酿酒,它的秸秆还能当饲料、做燃料,就连穗轴都能加工成手工艺品。
在吉林梨树县的示范田里,现代科技正给高粱种植按下“加速键”。“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种植大户刘大军打开手机APP,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土壤墒情、苗情和病虫害预警。“我们用无人机打药,滴灌带施肥,亩产比十年前提高了近200斤。今年还试种了‘辽甜1号’,秸秆含糖量高,能直接加工成青贮饲料。”
这种“科技赋能”让高粱不再是“靠天吃饭”的“笨庄稼”。在黑龙江农垦总局,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让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在内蒙古,抗除草剂品种的推广使种植成本降低了四分之一。
十年间,高粱种植面积在全国范围内稳中有升,从2015年的6000多万亩发展到如今的近8000万亩。农业农村部的统计显示,我国高粱年产量已突破1500万吨,不仅满足了国内食用、酿酒等需求,还通过边贸出口到日韩等国家。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种高粱——28岁的李想在吉林通榆县承包了2000亩地,用电商平台把本地高粱卖到全国各地:“现在抖音直播卖高粱米,一个月能卖5000单,比去城里打工强多了。”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塞北的高粱田里,沉甸甸的穗子随风摇曳。这株承载着千年农耕记忆的作物,正以“铁杆庄稼”的坚韧,在新时代的土地上续写着传奇。它不仅是餐桌上的健康选择,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民的“致富果”。或许,我们更该记住:在国家粮食安全的版图上,每一粒默默生长的高粱,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土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