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稳,则天下安;金融活,则乡村兴。长期以来,农业“靠天吃饭”的特性与金融风险偏好的天然矛盾,使得“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顽疾。如今,安徽省以一场系统性、开创性的改革,试图破解这一难题。2025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业保险+”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通过,标志着这项始于2022年的全国首创试点,正从“盆景”走向“风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从“单一赔付”到“综合服务”:农业保险的范式升级
传统农业保险的核心功能是灾后补偿,属于被动的风险兜底。而安徽的“农业保险+”改革,则将其定位为撬动整个农村金融生态的支点。其核心逻辑在于:以农业保险的保单或参保数据为信用背书,打通与信贷、担保、基金、期货等金融工具的连接,将“风险保障”转化为“信用资产”。
例如,改革中推出的“政保贷”综合金融产品,正是这一逻辑的生动体现。农户或农业企业凭借有效的农业保险保单,即可向合作银行申请贷款,保险公司则提供风险分担或增信支持。这不仅有效缓解了银行因缺乏抵押物而“不敢贷”的顾虑,也降低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门槛和成本。权威出处: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全面推进“农业保险+”改革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四大行动: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生态圈
安徽的改革并非零敲碎打,而是通过“四大行动”构建了一个立体化、全链条的金融服务体系。
首先是“多元融资行动”,旨在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通过“+信贷”“+担保”“+基金”“+期货”,为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农业主体提供定制化融资方案。其次是“多维赋能行动”,依托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设立专属版块,整合数据、科技、文旅等要素,为农业保险开辟更多应用场景,如开发针对农业科技企业的科创保险。
第三是“多链融合行动”,聚焦农业产业链的“种、养、加、储、销”全环节,推广“一链一险”模式。这意味着保险服务不再局限于生产端,而是深度嵌入整个产业链,为链上企业提供从风险保障到资本对接的综合解决方案。最后是“多层次覆盖行动”,在夯实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保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并整合基层服务资源,确保改革红利能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资料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全面推进‘农业保险+’改革”新闻发布会实录
实践成效与未来展望:打造全国改革样板
自2022年试点以来,安徽“农业保险+”模式已初见成效。截至2025年,试点区域的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可得性显著提升,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不断丰富,有效对冲了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根据规划,到2026年,全省农业保险风险保障金额将超过2300亿元,为农业现代化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堤”。
这场改革的深远意义在于,它超越了单一金融产品的创新,探索出一条财政金融协同支持乡村振兴的新路径。通过发挥农业保险的“稳定器”和“连接器”双重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敢投、愿投、能投”农业农村,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对于广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言,这意味着未来在发展产业时,将拥有更丰富、更便捷、更低成本的金融工具箱。安徽的“农业保险+”改革,不仅是一场金融创新,更是一场关乎乡村未来发展的深刻变革,其经验值得全国关注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