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召开农作物病虫害趋势会商及培训会议,守护秋收粮食安全

再过两个多月,湖南的中晚稻就将进入灌浆结实期,这本该是丰收在望的季节,可此刻全省植保专家正聚焦一片小小的稻田,为下半年可能出现的病虫害“排兵布阵”。7月10日,省植保植检站在长沙组织召开2025年下半年全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暨测报培训会,一场关乎秋收粮食安全的“战前部署”就此展开。

会上,与会测报专家面前摊开的是一张张密密麻麻的病虫害监测数据图,有上半年各地的病虫基数统计,有不同作物的栽培模式分析,还有近期的气象资料图表。这些数据像拼图一样被专家们反复比对,最终勾勒出下半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轮廓。预计中晚稻将面临一场“硬仗”,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其中二化螟的发生程度为大发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紧随其后是偏重发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属于中等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则偏轻发生。这个“偏重”与“大发生”的判断,背后是专家们对上半年发生态势的细致复盘——持续的高温高湿天气,加上部分田块长期连作,为病虫害滋生提供了温床,而即将到来的秋季,若再遇台风或暴雨,病虫害扩散风险还会增加。

对于夏秋玉米和经济作物,会议也给出了明确的趋势判断。夏秋玉米主要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玉米螟、草地贪夜蛾、蚜虫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这些害虫啃食叶片、蛀茎秆,会直接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养分输送;柑桔、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病虫害同样中等发生,尤其是柑桔的潜叶蛾、红蜘蛛,蔬菜的霜霉病、蚜虫,棉花的棉铃虫,都可能在秋季形成危害。经济作物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这些病虫害的中等发生,意味着防控措施必须精准到位。

会议强调,病虫测报工作就像给农作物上“保险”,是植保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各地植保植检站接下来要做的,首先是提升测报人员的“火眼金睛”,通过系统培训,让他们能准确识别病虫害种类、判断发生程度。更重要的是创新监测预警手段,现在不再是简单地靠人工蹲在田埂上观察,智能化监测技术正在成为新趋势。想象一下,田间安装的物联网传感器能实时传回温湿度、光照数据,无人机带着高清摄像头飞过稻田,自动识别稻飞虱的密度,这些数据通过云端平台汇总,专家就能在办公室里掌握千里之外的虫情动态,预警信息通过手机APP、村级广播及时送到农户手中,这种“科技+数据”的模式,能大大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让农户提前做好防控准备。

深入田间地头是测报工作的“生命线”。专家们在会上特别提到,不能只依赖监测设备的数据,基层测报人员必须带着“泥土味”走到田垄间,仔细查看稻株上的虫卵、幼虫数量,观察玉米叶片的危害症状,记录作物的生长阶段。只有这样,收集到的信息才是真实、准确的,才能为后续的防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曾有一个案例,某县测报员在巡查中发现局部稻田二化螟卵块密度异常,及时上报后,当地农业部门迅速组织药剂防控,避免了虫害大面积爆发,挽回了不少损失。这就是深入一线的价值,它能让科学预警落地生根。

田间监测点的建设和管理也是重点。全省各地正在推进的田间监测点项目,就像一个个“病虫害监测哨卡”,但如果建而不用、用而不管,这些投入就白费了。会议要求各地加快建设进度,更要管好这些“哨卡”,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数据连续采集,运维服务及时跟上。就像给农田安上“智能眼”,不能让它变成摆设,只有让每个监测点都发挥出作用,全省的病虫害监测网络才能织密织牢。

对于普通农户来说,了解病虫害趋势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应对。专家建议,在接到预警信息后,要根据病虫害发生特点选择合适的农药,注意轮换用药,避免抗药性;同时要改进防控方式,比如采用无人机飞防、生物防治等绿色技术,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减少农药残留。这些实用的技术指导,需要通过培训、现场观摩等方式送到农户手中,让科学防控真正走进田间地头。

这场在长沙召开的会议,不仅是一次趋势会商,更是一次技术赋能。当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碰撞,当全省植保力量形成合力,湖南的农作物正沐浴在更精准的守护之下。随着秋收季的临近,相信通过科学的监测预警和精准的防控措施,那些潜伏在稻田、田埂的病虫害,终将成为丰收路上的“小插曲”,而农户们的粮仓,也必将充盈着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