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育种结硕果:我国培育超4000种航天搭载材料,多元品种助力农业“芯片”崛起

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在这一背景下,航天育种正绽放着独特的光芒。

航天小麦鲁原502:稳产高产的典范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航天育种建设,成果丰硕,培育出了涵盖粮食作物、蔬菜水果、花卉牧草等众多品类的农作物品种。在安徽宿州的麦田里,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培育的小麦品种鲁原502长势喜人。种植大户李中秋驾驶着大型喷药机穿梭其中,他家上千亩的鲁原502苗势健壮。据他介绍,该品种抗寒能力强,基本无冻害现象,且比其他品种一亩地增产约15%。

鲁原502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山东农科院合作,历经15年航天诱变与地面系统选育而成,是目前我国航天育种中单个品种推广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品种。它不仅在安徽有百万亩种植面积,还广泛分布于山东、河南等地,全国累计种植面积接近1亿亩。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周维江表示,鲁原502能长时间、大面积种植,充分体现了其优势和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上天”容易“落地”难:科研人员的艰辛探索

航天育种旨在获取优质育种材料,但植物种子并非简单搭载航天器就能成为优良种源。返回地球后,还需科研人员多年、多代筛选培育。黄淮海流域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多年来一直缺乏高产、抗倒伏的小麦品种。科研人员在地面尝试多种人工诱变方法,均未取得满意效果。

经过多频次搭载实验,我国终于以航天育种方式找到小麦突变抗倒伏优异材料。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该材料,结合济麦19号的优势,培育出鲁原502,使其兼具高产和抗倒伏能力。为提高其抗寒性,李新华团队在山东德州、河北遵化等地进行抗寒筛选培育。遵化靠近长城,冬季低温可达零下十几摄氏度,在此选育出的抗冻品种,能在黄淮海流域北边顺利种植。

航天育种多元化:成果丰硕惠民生

我国航天育种始于20世纪80年代,已完成40多次航天育种搭载实验,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借助航天技术开展育种研发的国家。截至目前,已利用各类航天器搭载植物种子、菌种、试管苗等4000多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称,通过航天育种,培育出了一系列品种,在关键技术、种质创新、品种产业化应用方面成果显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力量。

在山东郓城的面粉厂,用航天小麦品种制成的面粉因麦香浓、口感好,订单持续增加,产品远销四川、贵州、重庆等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王岗镇种植户王玉华种植航天辣椒品种宇椒1号已有40年,她认为该品种结得厚实、味道好。

航天育种新阶段:后代品种更优质

我国航天育种历经三个发展阶段,从零星无源卫星搭载到发射育种专业卫星,再到空间站时代,搭载的生物材料范围和重量大幅增加,为航天育种研究提供了更多资源保障。

航天品种不仅是优质农作物品种,更是宝贵的育种材料。以鲁原502为母本培育出的小麦品种鲁研951,产量、抗倒伏能力进一步提升,秸秆降低3 - 4厘米,产量比鲁原502增产约5%,节水抗旱能力也更为突出。在黑龙江,继航天辣椒品种宇椒1号成功后,又先后选育出多个宇椒系列品种。三十多年来,黑龙江省农科院通过航天诱变掌握大量蔬菜航天搭载材料,成功育成10个茄果类蔬菜新品种,累计推广50多万亩。

航天育种,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正不断书写着新的辉煌。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航天育种必将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更多惊喜,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