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五良太乡:特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初秋的内蒙古清水河县五良太乡,青贮玉米在高标准农田里泛着青翠,现代化牧场中奶牛悠然踱步,设施大棚内阳光玫瑰葡萄晶莹剔透、蓝莓果香四溢。这片曾因劳动力外流、土地撂荒而沉寂的乡村,如今正以“土地集约、科技引领、群众参与、生态循环”的产业振兴路径,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2024年,全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476.48万元,6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3.5万元——数字背后,是一套系统化、可复制的乡村发展逻辑。

五良太乡土地流转景象

土地“活”起来:从零散撂荒到规模增效
五良太乡耕地面积10.6万亩,过去因种植分散、老龄化严重,不少土地“种不动、不愿种”。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推动土地流转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双轮驱动。乡里引导合作社、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累计流转土地2.81万亩,流转费从每亩150元提升至500元,农民既得租金又省劳力。

更关键的是,全乡已完成3.32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水田率由23.5%提升至34.6%,灌溉、路网、电力配套完善,为机械化作业奠定基础。2024年,1.1万亩青贮玉米亩产超4吨,纯利润超500元;7000亩甜玉米通过加工厂实现产值800万元。土地“活”了,效益高了,农民自然愿意“交地不离地”,甚至转身成为产业工人。

五良太乡畜牧业景象

畜牧“强”起来:科技育种筑牢增收“稳定器”
作为传统畜牧大乡,五良太并未停留在“养得多”,而是聚焦“养得好”。乡里引进赛科星、优然牧业等7家龙头企业,建成全国领先的奶牛、肉牛核心育种场及单体规模最大的奶山羊繁育场。通过性控冻精、胚胎移植等现代育种技术,帮助农户改良品种,犊牛成活率提升至95%以上,肉牛出栏周期缩短20%。

科技赋能的同时,生态循环模式同步推进。全乡建设有机化肥厂,年处理粪污6000吨,产出有机肥1万吨,反哺农田,形成“种—养—肥—田”闭环。这种“以农促牧、以牧养地”的绿色路径,既降低养殖污染,又提升农产品品质,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目前,全乡牲畜存栏达6.24万头,畜牧产业成为群众收入的“压舱石”。

五良太乡设施农业景象

大棚“绿”起来:设施农业打开高值新空间
在浑河滩设施农业产业园,三十一号村党支部与县属国企合作,引入江苏嘉仕农业公司,采用数字化管理,统一技术、加工与销售。棚内阳光玫瑰葡萄、蓝莓等高附加值作物,年产葡萄235万斤、蓝莓144万斤,产值突破1亿元。

与传统大田种植不同,设施农业亩均产值可达传统作物的10倍以上。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大量季节性用工岗位。村民王大姐在葡萄基地务工,月入4000余元,“不用出远门,顾家赚钱两不误”。这种“党支部牵头、企业运营、农户参与”的模式,既规避了村集体盲目投资风险,又保障了农民稳定收益。

群众“富”起来:多元机制织牢利益联结网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农民增收。五良太乡深谙此道,构建“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发展成果全民共享。2021年以来,全乡5789.4万元衔接资金中,90.7%投向产业项目,杜绝“撒胡椒面”。

尤为创新的是劳务专业合作社的设立。三十一号村试点成立劳务社,由党支部对接企业用工需求,通过微信群、大喇叭精准匹配岗位,已带动92人长期务工、130余人季节性就业。这种“组织化输出、平台化对接”模式,极大提升了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避免“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错配。
带给我们的启示:乡村振兴需“系统集成”而非单点突破
五良太乡的实践表明,成功的乡村产业振兴绝非单一项目驱动,而是土地、科技、主体、机制的系统集成:

- 土地集约化解决“谁来种地”问题;
- 科技赋能破解“如何高效种养”难题;
- 龙头企业带来市场与标准;
- 党支部引领确保利益公平分配;
- 劳务合作社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这种“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群众主体”的协同模式,既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揽的不可持续,也防止了资本下乡“富了老板、亏了老乡”的风险。

如今,五良太乡的田野上,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差,而是有技术、有收益、有尊严的职业;农村不再是“空心化”的代名词,而是充满机遇的创业热土。一条由产业铺就的“共富路”,正从清水河畔延伸向更广阔的未来——这里的故事证明,只要路径对、机制活、人心齐,乡村振兴的希望,就藏在每一寸被唤醒的土地、每一座忙碌的牧场、每一座透亮的大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