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党校”到“共富工坊”:仪征200个田间课堂如何撬动乡村振兴杠杆

老郑,今晚七点,村口的葡萄架下开‘微党校’,主题是怎么把咱的草莓卖到上海盒马,别忘了带手机!”10月22日下午,仪征市马集镇合心村党总支书记郑福林在草莓大棚里挨个提醒种植户。晚上7点不到,40多名党员和种植大户已经围坐在LED大屏前,屏幕上盒马鲜生采购经理正在直播讲解分级标准。两个小时的“田间夜校”结束,大伙当场敲定:11月1日上线预售,预计每亩增收3200元。

这一幕,是仪征市200余个“微党校”里最寻常不过的场景。市委组织部最新统计显示,2024年以来,依托“1+8+12”教育培训体系,全市累计举办“微党校”现场教学3700余场,覆盖农村党员2.8万人次,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4万元。数字背后,是一套把党员教育从“会场”搬到“现场”、把“红色动能”转化为“共富动能”的完整打法。

一、把课堂建在产业链上:一条研学路线就是一条增收链

10月23日清晨,月塘镇登月湖“茶旅研学路线”迎来第112批学员。大巴车停在谢集茶厂门口,省农科院茶叶专家唐锁海把大家直接带进加工车间:“今天不讲PPT,只闻茶香。”揉捻机旁,党员制茶师谢大勇现场演示“抖、搭、捺”手法,20分钟就把鲜叶变成条索紧结的绿杨春。学员、青山镇团结村党总支副书记李娟掏出手机录视频:“我们村有300亩老茶园,一直卖青叶,看完这一趟,回去就搞加工,起码多赚一道钱。”

仪征微党校茶旅研学路线

仪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赵国民介绍,7条研学路线对应7条产业链:登月湖茶旅、马集草莓、新集黑莓、陈集菜篮子、刘集稻米、大仪畜禽、枣林湾花木。每条路线都配套“微党校”教学点,由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轮值承办,党员带着农户边学边干。市财政按每场2000元给予补贴,企业则获得优先承接政府采购项目的资格。

二、“点餐+配餐”:把选择权交到党员手里

“过去培训是‘大锅饭’,现在像逛淘宝。”10月24日中午,真州镇佐安村党员徐丽在“仪征先锋”小程序上勾选课程:下周三上午《抖音三农账号七天起号法》、周五下午《稻虾共作水质调控》。系统显示,两门课已报名47人,满50人即开班。

市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张福军打开后台,向记者展示“四张清单”:对象底数清单显示,全市农村党员应训2.83万人,已训2.81万人;班次计划清单排到了12月底,平均每周42场;学时进度清单用红黄绿三色预警,红色代表未达学时;补训安排清单则针对流动党员开设“返乡课堂”“假日课堂”。张福军说:“党员缺什么、补什么,系统比人脑记得清。”

三、流动党员“不断线”:把课堂搬进出租屋

10月20日晚,苏州相城区黄桥街道的一间出租屋里,仪征籍流动党员周福林和5名老乡围坐饭桌,投影仪把《草莓高架基质栽培》课程投在墙上。讲课的是马集镇草莓协会会长陈宏兵,他刚从上海参加完展销会,连夜赶来苏州“补课”。周福林在苏州种了8亩高架草莓,听完课立刻在群里下单了300袋进口椰糠:“老家老师追到外地教,再不学好就真说不过去了。”

仪征微党校流动党员培训

市委组织部统计显示,仪征常年在外流动党员有3700余人,其中从事农业产业的占62%。依托“云端课堂”,今年已开展流动党员线上培训260场,线下“送学上门”89场,实现“离乡不离学”。

四、从“学技术”到“闯市场”:党员带头把草莓卖出国

10月25日,马集镇草莓产业党委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微党校”正在进行。台上,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专家讲解出口备案标准;台下,30多名党员种植大户边听边记。草莓种植大户、党员张春华去年试种3亩“白雪公主”品种,通过电商卖到新加坡,亩均收益突破6万元。今年他牵头成立“草莓出口联合体”,已签下50吨订单。

“党员先试水,成功后再带着群众干。”马集镇党委书记朱庆红说,镇里给每名党员种植户配备一名农技员、一名电商运营师,形成“1+1+1”帮扶机制。目前,全镇草莓出口备案基地已发展到1200亩,带动500多户农户户均增收4.2万元。

五、红色动能如何持续?一套“赛马机制”给出答案

10月26日,仪征市“微党校”星级评定结果公示:月塘镇登月湖教学点获评五星,奖励10万元;陈集镇红星教学点因课程满意度低于80%被黄牌警告。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赵国民介绍,星级评定看四个硬指标:课程质量、师资水平、学员满意度、带动增收效果。“连续两次黄牌就摘牌,五星教学点优先推荐省级示范。”

这套“赛马机制”激活了基层创造力。新集镇联盟村把“微党校”办到黑莓酒厂发酵罐旁,学员边品酒边学加工;刘集镇白羊村把课堂搬到稻田里,现场演示无人机施肥;枣林湾枣林村干脆把直播间搬进“微党校”,党员主播手把手教村民带货。

仪征微党校星级评定

六、党员教育“仪征样本”的三重价值

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李继锋认为,仪征“微党校”探索出党员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三重价值:一是把组织力转化为生产力,通过精准培训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问题;二是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党员带头闯市场,降低产业试错成本;三是把分散资源转化为规模效益,通过“微党校”把技术、信息、人才聚合到产业链上。

“下一步,关键要把这套机制固化下来,让更多地方可复制。”李继锋建议,可探索“微党校+合作社+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把培训成果变成股权,让农户真正绑在产业链上。

傍晚,合心村的草莓大棚里灯火通明。郑福林带着白天“微党校”的学员给草莓疏花疏果,手机微信群不停跳出消息:“上海客户追加200箱”“盒马采购后天来看货”……远处,新竖起的“微党校”牌子在路灯下泛着红光,像一枚种子,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文中人物、数据均来自仪征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公开资料及记者实地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