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旱包子”到“智慧田”:襄阳654万亩高标准农田背后的粮安密码

枣阳七方镇周庄村,4000亩旱稻连片金黄,沟渠里的清水顺着新修的U型槽汩汩流进田里,潘开勇蹲在田埂上,用拇指捻了捻稻穗,“灌浆饱满,估摸着亩产能破650公斤。”他抬头望向远处,硬化机耕道上,一台装有北斗导航的拖拉机正沿着笔直的轨迹匀速推进,驾驶室里空无一人。

谁能想到,这片被当地人称作“旱包子”的岗地,三年前还是“靠天收”的薄田。2022年秋天,枣阳市农业农村局把七方镇纳入高标准农田整镇推进试点,投资1.1亿元,一口气新建泵站3座、衬砌渠道42公里、机耕桥17座,还把原来3米宽的土路拓宽成4.5米的水泥路。潘开勇把自家18亩地和流转来的32亩一起交给合作社托管,“地平整了,水有了,农机能直接开到地头,我算过账,每亩成本降了120元,产量却多了100公斤,里外里一亩地多挣300块。”

襄阳农田景象

在襄阳,像七方镇这样的故事正在84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上轮番上演。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科长李红军给出了一组硬邦邦的数据:截至2025年10月,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54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77.3%,其中枣阳、襄州、宜城三个产粮大县就占了六成。这些数字背后,是实打实的产能——全市粮食亩产从2019年的468公斤提高到2024年的521公斤,累计增产6.8亿公斤,相当于新增了150万亩“隐形良田”。

“高标准农田不是简单地把地整平,而是‘五良’协同的系统工程。”襄阳市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周广生指着墙上的规划图解释,所谓“五良”,良田是根基,良种是核心,良机是抓手,良法是路径,良制是保障。在襄州区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这套体系被拆解成可操作的流程:合作社统一供种“荃优607”,这个抗倒伏品种比传统稻种每亩多收80公斤;旋耕、插秧、飞防、收割全程机械化,北斗导航让农机直线精度误差不超过2.5厘米;侧深施肥、无人机植保等绿色技术让化肥农药减量15%以上。

襄阳农业机械作业

智慧农机的威力在秋收季体现得淋漓尽致。10月23日清晨,张家集镇万亩示范方里,10台联合收割机呈“雁阵”编队作业,每台机器都装有物联网终端,作业面积、粮食含水率实时传输到合作社中控室。“过去收稻最怕连阴雨,现在烘干中心24小时连轴转,日处理能力200吨,粮食不落地就能进仓。”合作社理事长肖逾掏出手机,指着屏幕上的轨迹图,“你看,这台收割机今天已经作业了127亩,比人工效率高出20倍。”

政策杠杆撬动的不仅是土地和农机,还有沉睡的农村资产。在宜城市郑集镇,金土地农机合作社通过“高标准农田+社会化服务”模式,把周边5个村的1.2万亩撂荒地变成了“抢手货”。合作社负责人张金涛算了一笔账:政府每亩补贴1500元建设高标准农田,合作社再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流转过来,统一耕种后亩均收益达到1800元,村民既能拿到流转费,还能在合作社打工,每天再挣120元工钱。

襄阳农村景象

“过去种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把地种了。”35岁的无人机飞手刘华强是土生土长的张家集人,中专毕业后在广东打工,2021年看到家乡搞智慧农业,果断回来考了植保无人机操作证。如今他带着5台无人机给周边3个乡镇提供飞防服务,“一亩地收费8块钱,一天能作业500亩,比打工强多了。”

襄阳的智慧农业版图还在加速扩张。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余涛透露,到2030年,全市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0万亩;到2035年,84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将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意味着,届时襄阳的粮食产能将在现有基础上再提升15%,相当于“再造一个襄阳粮仓”。

站在周庄村新修的观景台上,潘开勇指着远处正在施工的工地,“那是新建的粮食烘干中心,下个月就能投产。”夕阳下,金色的稻浪随风起伏,无人驾驶的拖拉机缓缓驶入机库,北斗导航的指示灯在暮色中闪烁。这片曾经被干旱困扰的土地,如今正用另一种方式诠释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