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盐碱地水稻种植:绿色稻浪绘新景,乡村旅游促增收

在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一片曾经泛着盐霜的土地上,如今涌动着绿色的稻浪。这里是2025年盐碱地水稻轻简节水增产增效生产示范基地,也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转型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过去这里土壤含盐量高达1.2~2.0%,普通作物很难成活。”现场,盐碱地农作物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负责人指着整齐的稻田说道,“我们通过精细整地、机械水直播、水肥高效利用等轻简节水技术,成功推广耐盐品种‘阳光800’,让盐碱地也能长出优质水稻。”

盐碱地稻田

然而,这片示范基地的意义远不止于粮食生产。随着稻田画的悄然兴起,盐碱地农业正与乡村旅游擦出火花,走出一条双赢之路。站在观景台上俯瞰,不同颜色的水稻苗在广袤田野间构成巨幅图案——有的呈现“黄河入海”自然景观,有的展现“乡村振兴”字样,还有的塑造出憨态可掬的吉祥物形象。“我们利用不同叶色的水稻品种,在插秧阶段就进行图案设计,打造可看、可拍、可游的稻田艺术。”项目负责人介绍。

稻田画

这片基地正逐渐成为周边城市居民周末休闲的热门目的地。游客不仅可以观赏稻田画,还能参与插秧体验、稻米加工参观、盐碱地科普教育等活动。当地农户也开辟了农家乐、稻米品尝区,延伸产业链条。记者在稻田画登高入口处看到,不少摊贩摆摊售卖美食小吃,不时招呼着路过的游客。这种“农业+旅游”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价值,也为当地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从单一生产走向多元经营,盐碱地水稻示范基地正成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实践。它不仅是技术推广的样板,更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农业与旅游、生态与经济的桥梁。

游客参与活动

随着盐碱地治理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乡村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长,这种“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发展模式,正在黄河三角洲广袤的土地上铺展开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