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电商营销,广西“桂字号”品牌借院士智库强势出圈

金光农场的黄鳝养殖池里,鱼群欢快游弋,这些华南黄鳝的规模化繁育成功,打破了多年技术壁垒;贵港市的稻田中,无人收割机正按预设路线穿梭,每亩节约成本250元。

在2023年“八桂之约·院士专家冬令营”之后,广西悄然启动一场农业领域的深度变革。通过独创的“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常态化跟踪”机制,院士专家们提出的43条建议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智慧农业的广西实践

“水果采后损耗高,我们就发展智能分选与冷链;农机适配性差,我们就攻关丘陵山地智能装备。”广西农业农村厅工作人员介绍,两年来,他们把这些建议拆解成清晰的“问题-对策”清单,每个项目都明确了责任单位、负责人和完成时限。

这种精细化的管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贵港,建成的首个2000亩水稻智慧农场实现了耕收全程无人化;投入的787万元重点研发资金,支持了36个科研项目,其中包括突破华南黄鳝规模化繁育的技术难题。

2024年,广西再投入2400万元支持8个水果加工项目,新增产值超过3亿元,带动近万农户增收。

长效机制保障成果落地

为确保这些成果能够长效运行,广西建立了“季度跟踪”机制。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主要领导牵头,协调解决土地、资金等难题,联动科技、财政等部门打通资源壁垒。

两年来,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相继建立:广西—东盟果蔬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广西)优质稻育种研发中心等。这些平台合作申报了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促成了17项由院士团队技术支撑的合作协议。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全区新增120个农业数字化示范基地,“桂字号”品牌价值超5000亿元,7个院士签约项目撬动2.58亿元科研投入。更具体的是,全区水肥一体化面积新增640万亩,茶园绿色防控覆盖82.92万亩,甘蔗智能除杂设备市场占有率达到50%。

院士智慧再聚八桂

今年11月4日至8日,“智汇八桂·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院士专家广西行”活动将再次启幕。10余名院士、20多名专家将再聚八桂,为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支招。

据悉,此次院士专家行将聚焦智慧农业、特色产业升级等重点领域,专家们将深入田间地头、龙头企业把脉支招。而相关成果还将亮相2025智慧农业博览会与广西国际农业博览会,集中展示智能装备、“人工智能+”农业服务、数字乡村等创新成果。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专家建议到产业成果,广西正在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创新发展之路。这片热土上的农业变革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科技赋能的田野新篇

在广西的乡村田野,智慧农业的种子已悄然发芽、茁壮成长。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体现在农民的笑脸上。

一位参与智慧农场项目的农户表示:“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手机上一目了然,啥时候浇水、施肥,都有科学依据。”

在桂林某果园,新引进的智能分选设备能够根据水果的糖度、大小自动分级,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而在南宁周边农村,水肥一体化技术让农民告别了传统的浇灌方式,节水节肥的同时,还提高了作物产量。

广西农业农村厅负责人表示,院士专家的建议为广西农业装上了智慧的“大脑”,而政府的精准施策则为这些建议安上了落地的“双腿”。这种双向奔赴的合作模式,正是广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随着新一轮院士专家广西行活动的启动,更多创新理念和先进技术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明年两大农业博览会的举办,则将让科技赋能农业的“广西经验”更加鲜活可感,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多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