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至22日,第十二届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暨2025中国农学会年会将在浙江杭州隆重启幕。这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为主题的行业盛会,不仅是中国农业科技界年度最重要的学术峰会,更是一次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与全球农业竞争力的战略性对话。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气候变化加剧、人口结构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农业正站在从传统粗放向智能高效跃迁的关键节点。而本次年会所聚焦的“新质生产力”,正是撬动这场深刻变革的核心支点。
所谓“新质生产力”,并非简单地将新技术叠加在旧模式上,而是通过科技、数据、制度与人才的系统性重构,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升级。它意味着从“靠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单点突破”升级为“全链协同”。此次年会发布的《2025中国农业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2025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等系列报告,正是这一转型的权威注脚。例如,智慧农业不再只是田间安装几个传感器,而是构建起“天—空—地—人”一体化的感知网络,结合AI模型预测病虫害、优化灌溉、精准施肥,使亩均用水量下降3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升至45%以上——这不再是实验室数据,而是已在山东、黑龙江等地规模化落地的现实成果。
更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论坛首次系统性将“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纳入核心议题。过去,农业科研长期存在“重论文、轻转化”的困境,高校院所的成果往往锁在抽屉里。而今,越来越多涉农企业正成为技术落地的主力军。《2025中国涉农企业创新报告》将首次公开披露中国头部农业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专利布局与商业化路径。像极飞科技的无人农机、大疆农业的植保系统、先正达的生物育种平台,这些企业已不再只是“设备供应商”,而是农业解决方案的架构者。这标志着中国农业创新生态正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牵引”,企业成为连接科研与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桥梁。
与此同时,农业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论坛设置的16场专题活动,涵盖未来食品、农业合成生物、农文旅融合等前沿领域,揭示了一个趋势:现代农业早已不是“种地”的代名词。细胞培养肉、植物基蛋白、菌丝体包装材料等“未来食品”技术,正在重构食品供应链;农业与文旅、康养、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农田变成课堂、农舍化作民宿,农民转型为“新农人”——这不仅提升了农业附加值,更吸引着年轻人回流乡村。一位95后返乡青年告诉我:“我以前觉得种地是苦活,现在我用无人机巡田、做短视频卖生态米,月入过万,还带动了村里五户人家一起干。”
然而,新质生产力的推进也面临深层挑战。一方面,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对智能设备“不会用、不敢用”;另一方面,农业数据孤岛严重,气象、土壤、市场信息分散在不同部门,难以形成协同决策。对此,年会发布的《农学名词(第二版)》意义重大——统一术语体系,是打通科研、生产、管理语言壁垒的第一步。没有标准化,就没有规模化;没有标准化,就谈不上智能化。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把“新质生产力”等同于“高科技堆砌”。真正的农业现代化,是科技与农人智慧的共生。在浙江湖州,一位老农结合几十年经验,与农技人员共同改良了水稻直播技术,使亩产提升15%;在河南周口,合作社用共享农机平台,让小农户也能用上高端设备。这些“土办法+新工具”的创新,比任何高大上的概念都更贴近中国农业的现实土壤。
本次年会的价值,不仅在于发布报告、展示成果,更在于构建一个“对话平台”:让科学家听得懂农民的痛点,让企业家看得清政策的导向,让政府明白市场的力量。农业强国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靠无数个“田间实验室”、一次次“技术下乡”、一户户“新农人”的坚持堆砌而成。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或许不会直接参与这场科技革命,但我们的选择正在塑造它。当你愿意为一斤“碳中和大米”多付两块钱,当你支持本地生态农场,当你在社交媒体上关注农业科普——你,就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参与者。
11月20日,杭州见。这不是一场学术会议,而是一次关于中国农业未来的集体投票。我们是否愿意拥抱变化?是否愿意为可持续、有尊严的农业买单?答案,藏在每一个消费行为里,也藏在每一个关注这场盛会的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