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亩高标准农田筑牢“中国粮仓”:从数据里程碑看农业现代化新图景

9月16日,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场,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公布的一组数据引发广泛关注:我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已超过10亿亩,与此同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这组数据不仅是“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亮眼答卷,更标志着我国农业正从“靠天吃饭”向“科技保收”加速转型,为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筑起坚实屏障。

10亿亩“高产田”:抗灾保收的“硬脊梁”

“以前地里浇水靠漫灌,遇到旱天就减产,涝天就烂根,现在改成高标准农田,渠系通到田埂边,喷灌设备随手开,去年夏伏旱时,俺们村的小麦亩产还比普通田多收了150斤!”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种粮大户邱守先的话,道出了千万农户对高标准农田的直观感受。

所谓高标准农田,并非简单的“把地整平”,而是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灌溉高效、道路畅通、农机适用、生态友好”的标准建设的“吨粮田”。据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测算,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可提高10%-20%,抗灾能力显著增强——在2024年南方洪涝、北方干旱等灾害中,高标准农田亩均减产幅度普遍低于5%,而普通农田减产多在15%以上。

从地域分布来看,这10亿亩高标准农田重点覆盖了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粮食主产区。以东北黑土区为例,通过建设秸秆还田配套设施、修建防渗灌渠,当地高标准农田不仅解决了黑土流失问题,还将玉米亩均灌溉用水从300立方米降至220立方米,实现“节水又增产”;在南方稻区,田块“小改大”后,大型收割机作业效率提升40%,以往“人工插秧3天一亩”的场景,如今机械插秧1小时就能完成。

科技+机械+良种:高标准农田的“配套王牌”

“10亿亩高标准农田能稳定发挥效益,离不开科技、机械、良种的‘三驾马车’支撑。”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在发布会上解释,高标准农田不是“孤立工程”,而是与农业现代化要素深度绑定的综合体系。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意味着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已超过六成。在山东潍坊的高标准农田里,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肥力,农户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控制灌溉和施肥;江苏苏州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无人机植保效率是人工的30倍,且农药用量减少15%。这些技术并非“实验室成果”,而是已深度融入高标准农田的日常管理,让“精准农业”从概念落地田间。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则让高标准农田释放出“规模效益”。“以前种50亩地需要3个壮劳力,现在有了高标准农田的机耕道和连片田块,我一个人开着农机,10天就能完成播种、施肥、覆膜全套工序。”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农户王建国的经历,印证了机械化对劳动力的解放。数据显示,我国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的机械化率已分别达97%、90%、85%,而高标准农田正是这些农机设备的“最佳作业场景”。

更关键的是,96%的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让高标准农田“好地种好种”。在黑龙江建三江的高标准农田里,耐低温、抗倒伏的“龙粳31”水稻品种亩产稳定在1200斤以上;在四川成都的高标准农田,优质油菜品种“川油81”不仅亩产提高20%,含油率还提升3个百分点。农业农村部种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各地会结合气候、土壤特点配套推广良种,形成“良田+良种”的叠加效应,这也是产能提升的核心原因之一。

地方实践:从“试点”到“样板”的多元探索

在10亿亩的总量背后,是各地结合实际的差异化探索,这些实践让高标准农田不仅是“高产载体”,更成为乡村产业升级的“发动机”。

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高标准农田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当地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时,同步配套草莓大棚、葡萄架和滴灌系统,将传统粮田改造成“稻果轮作”基地。“以前单种水稻亩均收入1200元,现在‘水稻+草莓’一年两熟,亩均收入能到1.5万元。”姜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周海霞介绍,目前当地已有3.2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粮经统筹”,带动200多户农户加入合作社。

在甘肃省张掖市,高标准农田则成为节水农业的“示范窗口”。张掖地处河西走廊,水资源紧张,当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全面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玉米亩均用水量从450立方米降至280立方米,同时通过“水权交易”,节省的水资源还能用于发展特色蔬菜种植。“既保住了粮食产量,又盘活了水资源,去年俺们村靠节水种植洋葱,每户多赚了2万多元。”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陈寨村村民陈福来说。

而在广东省梅州市,丘陵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走出了“小块并大块”的路径。当地通过流转分散地块,将原本“一亩三分地”的碎片化农田,整合为连片的高标准梯田,同时修建小型农机道和蓄水池,让丘陵地区也能用上收割机。据梅州市农业农村局统计,当地已建成的120万亩高标准农田,带动丘陵地区粮食亩产平均提高18%,农机使用率从30%提升至65%。

未来方向: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

“10亿亩是里程碑,但不是终点。”韩俊在发布会上强调,“十四五”规划中明确的“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目标已超额完成,下一步将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的“提质改造”和“智慧升级”。

根据农业农村部规划,未来两年,我国将对已建成的部分高标准农田开展“补短板”工程,重点完善物联网监测、绿色防控等设施,推动“普通高标准农田”向“智慧高标准农田”转型。同时,还将在东北黑土区、西北旱作区等区域,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生态保护”示范项目,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对于农户而言,高标准农田带来的机遇也在不断拓展。除了直接种植增收,不少地区还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模式,让农户既能获得租金收入,又能在高标准农田打工赚钱。在安徽滁州,某农业公司流转2万亩高标准农田种植水稻,每年支付农户租金1200万元,同时吸纳300多名村民务工,人均年增收3.5万元。

从10亿亩的数字里程碑,到田间地头的丰收场景,高标准农田建设正深刻改变着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正如韩俊在发布会上所说:“每一寸高标准农田,都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试验田’。”随着科技持续赋能、模式不断创新,这片“希望的田野”还将孕育出更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可能。

^^数据来源:2025年9月16日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案例参考:河南省农业农村厅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报告、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农业农村局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