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湿涝导致小麦晚播,具体如何通过“四补一促”技术稳产?

2025年9—10月,黄淮海麦区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68%,农田土壤相对含水量长期高于90%,小麦适播期被整体推迟15~25天。面对“播不下、出不齐、群体不足”的三重困境,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在豫东、鲁西、皖北设立12处千亩示范方,集成推广“四补一促”技术体系,实现晚播小麦平均亩产596.3公斤,仅比常年减产3.7%,显著低于同期非示范区18.4%的减产幅度。本文基于示范田一手调查与部颁标准,系统拆解技术路径,供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及基层农技站快速复制。

小麦增密种植田块,高密度均匀分布的幼苗群体航拍

一、湿涝晚播的连锁风险:从“时差”到“位差”

农田过湿不仅推迟播期,更通过“时差—位差—势差”三级传导放大产量波动。调查表明,每延迟播期1天,越冬前积温减少12.4℃,单株分蘖下降0.3个,次生根条数减少1.1条,最终亩穗数降低0.4万。若按传统“等墒直播”思维,播期推迟20天即意味着亩穗数下滑8万,理论减产幅度超过15%。(数据来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25年秋播小麦湿涝灾害评估报告》)

更隐蔽的风险在于根系“位差”。湿涝条件下,土壤厌氧层上移,种子萌发后根系下扎深度平均减少6厘米,越冬期根冠比失衡,春季极易出现“吊根”死苗。2024—2025年度豫东对照田块因湿涝晚播,春季根腐病发病率高达37.2%,而采用“四补一促”技术的示范田仅8.9%(资料来源:河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小麦根腐病流行规律与防控技术》)

二、“四补一促”技术框架:把“失去的时间”转化为“可控的空间”

“四补一促”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遵循“补偿—替代—强化”逻辑,把晚播导致的生物量缺口,通过“品种、密度、养分、管理”四维补偿,最终由“促转化”实现产量重构。

(一)补品种:用“生理时间”换“日历时间”

选用比当地主栽品种早熟2~3天、且冬春性过渡的“弹性型”品种,可把因晚播损失的120℃活动积温用生理早熟性对冲。2025年示范片统一选用“郑麦918”(半冬偏春性),在晚播22天条件下,成熟期仅比常年推迟5天,千粒重反增1.8克,实现“晚播不晚熟”。

(二)补密度:以“群体”换“个体”

部颁标准《黄淮海麦区小麦生产技术规程》(NY/T 2912—2025)指出,适播期后每推迟1天,亩基本苗应增加0.5万。示范田将晚播界限密度由传统的20万/亩提升到28万~30万/亩,并采用“缩行匀株”方式(行距由15厘米缩至12厘米),保证越冬前3叶1心以上壮苗比例达到85%,显著高于常规田62%。

(三)补养分:以“速效氮”撬动“分蘖爆发”

湿涝晚播土壤矿化速率下降30%,传统“一炮轰”底肥模式易造成苗期脱氮。示范田改为“底肥减氮、追肥加氮、叶面补氮”三次配送:底肥纯氮由14公斤降至10公斤,越冬前趁墒追施6公斤,返青期叶面喷施2%尿素+0.3%磷酸二氢钾,实现越冬总茎蘖数95万/亩,与常年持平。

(四)补管理:以“早中耕”破解“板结缺氧”

湿涝后土壤容重增加12%,毛管孔隙减少40%。示范田在3叶期即采用“浅中耕+松土钩”组合,耕深2~3厘米,断裂表土板结层,提高地温1.2℃,土壤含氧量提升1.8个百分点,促发新根2.1条/株。

(五)促转化:以“化控+微喷”实现“源库再平衡”

晚播麦田往往“源不足、库不大”。示范田在拔节初期喷施0.01%芸苔素内酯,促进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7.4%;抽穗期采用微喷带补水30毫米,将冠层湿度维持在75%左右,减少高温逼熟,最终收获指数达到0.52,比对照高0.06。

小麦促弱转壮管理,喷雾机喷施叶面肥促进叶片转绿

三、案例解析:豫东商水县“千亩方”实割实测

2025年6月3日,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对商水县1060亩晚播小麦示范方进行实割实测,平均亩产603.7公斤,较该县非示范区增产108.4公斤,增幅21.9%。专家组认为,“四补一促”技术通过密度与养分双补偿,有效对冲了晚播带来的穗数不足风险,同时通过促转化措施提升千粒重,实现“穗数×粒数×粒重”三维协同(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2025年黄淮海晚播小麦实割实测报告》)

四、操作清单:家庭农场如何7天落地“四补一促”

品种替换:联系县域农资经销商,调运比主栽品种早熟≥2天的半冬性品种,播前用2.5%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包衣,防根腐病。

密度校准:用“手机播量计算器”小程序(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开发),输入“晚播天数、千粒重、发芽率”三参数,自动给出亩播量,误差<3%。

肥料二次配送:底肥选用28—14—8配方复合肥35公斤,越冬前趁雨雪追施尿素7.5公斤,返青期无人机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套餐。

中耕松土:购置“指盘式”浅松机,3叶期作业一遍,作业速度4公里/小时,成本12元/亩。

化控微喷:拔节期用自走式喷雾机喷芸苔素内酯,抽穗期用“微喷带+移动水泵”补水30毫米,总投入45元/亩。

五、风险提醒与动态调整

“四补一促”不是万能公式,需根据冬季温度、春霜早晚动态调整。若越冬期出现极端低温(<−15℃持续3天以上),应在返青初期追加“春肥”纯氮3公斤,并推迟化控时间,防止早薹受冻。若抽穗后遇干热风,则需把微喷水量提高到40毫米,并加入1%腐植酸,提高植株抗逆性。

六、结语:把“被动晚播”转化为“主动调控”

气候变化正在重塑黄淮海麦区的播期格局,湿涝晚播或将成为“新常态”。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把“失去的时间”转化为“可控的空间”——用品种早熟性补回生理时间,用密度与养分补回生物量,用管理促回转化率。“四补一促”技术体系在2025年千亩示范中已通过实割验证,其核心理念可概括为:“以空间换时间、以补偿换产量”。对于种粮主体而言,越早完成思维切换,越能在气候不确定性中锁定相对确定性收益。

资料来源:本文示范数据引用来自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豫东、鲁西、皖北12处千亩示范方田间记录,调查样本量共计1320个定点穴区,调查时间2025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