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药材市场,黄芩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药用价值,每公斤干货能卖20多元,可不少山区农户反映,自己种的黄芩要么根细、要么病害多,亩收入还不到别人的一半。这背后,其实是种植技术没跟上。今天就带大家看一位深耕10年的农技员,如何用一套科学方法让黄芩亩产从150公斤提到300公斤,品质还能达到药典标准,成为药商争抢的优质货源。
要种好黄芩,选地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黄芩是深根系植物,主根能长到30厘米以上,所以地块的土层厚度必须在50厘米以上,沙壤土最佳。这种土壤透气性好,黄芩扎根时阻力小,主根才能长得又直又粗,要是黏土,透气性差,主根容易弯曲变形,卖相不好,药效也会打折扣。前茬作物最好是豆类或玉米,这两类作物能改善土壤肥力,减少根腐病等土传病害。选好地后,要深耕30厘米,把土块打碎整平,每亩撒施3000公斤腐熟的农家肥,再用旋耕机把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合。有农户之前图省事,只深耕15厘米,结果黄芩主根长到20厘米就碰到了犁底层,后面怎么施肥浇水都长不粗,收的时候连根带土挖出来,卖价比人家差了不少。
![]()

种子处理是影响发芽率的关键,这里面藏着个小窍门。把种子放在50℃左右的温水里泡14 - 18小时,这个温度既能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又不会破坏内部的活性物质。泡好后捞出来晾干,再用湿布裹住放在22℃左右的环境里催芽。等看到70%的种子裂口露白,就可以播种了。有个农户第一年没做浸种,直接撒播,结果发芽率只有30%,后来照着农技员的方法,种子泡了16小时,催芽环境保持22℃,发芽率直接提到85%,苗期长势也整齐多了。催芽的时候要注意,湿布不能太湿,不然种子容易烂,每天用温水冲一次,防止异味产生。

播种分春播和秋播,各有讲究。春播在平均温度18 - 22℃时进行,大概4月中下旬,10天左右就能出苗;秋播在10月底,种子能在土里完成自然春化,第二年早春3月中下旬出苗。不管哪种播法,都要按行距20厘米开1 - 1.5厘米深的小沟,种子撒进去后,用耙子轻轻搂平,再盖一层细土,用脚踩着土面轻轻镇压,让种子和土壤紧密接触。播种深度特别关键,有农户播得太深,种子拱土困难,出苗晚还弱;播浅了又容易失水,照样不出苗。播完后要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等苗齐了再减少浇水次数,避免烂根。
当幼苗长到13 - 17厘米,有4 - 5片真叶时就要定植了。定植时间选秋季9月或春季4 - 5月,这两个时期温度适宜,幼苗不容易受冻。定植前先做畦,畦宽67厘米,高15厘米,方便排水。株距23 - 26厘米,每穴栽1株壮苗。栽的时候要带土移栽,保护主根,把苗放进穴里,用手把土往根上轻压,让根系和土壤贴紧,别留空隙。有农户定植后没浇水,结果80%的苗都蔫了,后来才知道,定植后必须浇透定根水,连续浇2天,才能保证成活率。
![]()

田间管理得跟上,才能让黄芩长得壮。第一次追肥在定苗后1个月,每亩用人粪尿1500公斤加硫酸铵10公斤,兑水浇施,促进茎叶生长;第二次在7月,追磷酸二氢钾,每亩15公斤,提高抗倒伏能力;第三次在8月,再补施农家肥2000公斤,给地下根茎生长提供养分。除草要在幼苗成活后开始,随时看到杂草就拔掉,同时浅松表土2 - 3次,松土时离根部要远些,避免伤根。黄芩常见的叶枯病,高温多雨季节最容易爆发,发病时叶片上会出现褐色斑点,慢慢扩大导致整株枯萎。发病初期要赶紧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或者1:1:120的波尔多液,每隔7 - 14天喷一次,连喷2 - 3次。同时要把病株挖出来烧掉,别留在地里,减少越冬菌源。有个药农去年夏天没及时防治,叶枯病蔓延到全田,最后亩产才100公斤,今年提前打药,发病率控制在10%以内,根长得又粗又直。
生长1 - 2年后,在秋末或春初就可以收获了。霜降后地上部分枯萎,这时地下根的有效成分积累最足,挖的时候用锄头从根部20厘米处下铲,慢慢把整株挖出来,避免用手硬拔弄断主根。收获后要抖掉泥土,剪去地上茎,晒的时候要勤翻动,晒到七八成干时堆起来‘发汗’,让水分从里到外渗透均匀,再继续晒到全干。这样加工出来的黄芩颜色黄亮,断面呈金黄色,有效成分含量高,药商愿意出高价。
现在中药材市场越来越注重品质,黄芩作为常用大宗药材,需求一直很稳定。掌握选地、种子处理、定植、田间管理、收获这五个关键步骤,不仅能解决‘种不好’的难题,还能通过提升品质打开高价销路。对山区农户来说,这何尝不是一条能让腰包鼓起来的特色种植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