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嵩明县东村社区的陈大叔还在为儿子的学费发愁,守着几亩薄田,一年到头的收入刚够糊口。如今,他把自家老房子改成民宿,旺季每个月能多赚近万元,加上在村里花海基地打工的工资,小日子过得像村头新开的农家乐一样红火。这样的变化,在云南不少脱贫村里正悄然上演。当政策“输血”的红利逐渐显现后,如何让乡村长出“造血”的筋骨,筑牢返贫防线?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调研团队走进嵩明、红塔区,揭开了脱贫村们从“等靠要”到“闯出来”的秘密。
在嵩明县东村社区,这个曾经因交通闭塞、产业单一而戴着“脱贫摘帽”帽子的村庄,如今成了城里人趋之若鹜的旅居目的地。推开“村晓民宿”的木门,白墙黛瓦间藏着老榆木的桌椅,窗外就是层层叠叠的油菜花田,老板娘张姐正和游客聊着村里的红色故事——上世纪40年代,这里曾是游击队的秘密联络点。“我们没把老房子拆了建新楼,而是修修补补留住老味道。”张姐笑着说,“村里的闲置校舍改成了农产品电商服务站,废弃的晒谷场变成了网红打卡点,连村里的老祠堂都成了民宿的一部分。”这种“修旧如旧”的改造,让东村社区在三年内吸引了12.3万游客,人均消费从当初的35元飙升到640元。村民们不仅能靠民宿、农家乐赚钱,还能把自家种的野生菌、土鸡蛋拿到游客中心售卖,一年下来,不少家庭收入翻了两三倍。

而在玉溪红塔区小石桥乡,康乃馨的芬芳正飘向全国。走进昆明美天娇花卉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上百个钢架大棚一眼望不到头,粉红色、白色的康乃馨像铺在绿毯上的云霞。“以前我在外地打工,学了花卉种植技术,回来后跟着公司干,现在一个月能拿5000多块。”村民李大姐握着刚剪好的康乃馨,指尖沾着露水,“公司教我们标准化种植,每天计件工资,多劳多得,比以前种地踏实多了。”这家全国最大的康乃馨切花生产基地,用“企业+村办公司+农户”的模式,让农民从“田埂上的农民”变成“车间里的产业工人”。村办公司“小石桥乡农康合作社”不仅为企业提供恒温车间、土地流转,还组织村民免费培训,让大家掌握病虫害防治、采后处理等技术。如今,合作社每年支付4万元工资给村民,72万元土地租金反哺集体,村民人均年劳务收入稳定在4万以上,村集体经济也从“空壳子”变成了“摇钱树”。

这两个村子的转变,藏着脱贫村“自我造血”的密码。
先是把“沉睡的资源”变成“会生金的资产”。东村社区的高原气候、红色文化,小石桥乡的坝子土壤、花卉种植传统,都是被忽视的“宝藏”。当村干部不再只靠上级拨款,而是主动去发现、去盘活这些资源,闲置的老房子、撂荒的土地就有了价值。
其次是让农民成为产业链上的“利益分享者”。不是企业单方面“施舍”,也不是村民单打独斗,而是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机制,让农民既能拿工资,又能分利润。东村社区的村民除了民宿收入,还能按人头分得旅游收益分红;小石桥乡的农户除了土地租金,农康合作社的盈利也会按股给大家分。
更要紧的是,这两个村都找到了“市场”这个“指挥棒”。东村社区的民宿老板们会研究游客喜欢什么,把采摘体验、非遗手作搬进村里;小石桥乡的农康合作社则跟着企业的订单走,种什么、种多少都心里有数。当乡村不再“闭门造车”,而是主动对接市场,产品和服务才能真正卖得出去、卖上好价钱。就像东村社区的村民王大哥说的:“以前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现在我们把村子变成了‘景区’,游客自己会找上门来,这才是真本事。”

从政策帮扶到产业带动,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致富”,云南的这些脱贫村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当康乃馨的根扎进泥土,当游客的笑声回荡山谷,当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收入的增长,更是乡村内生动力的觉醒。这种“造血”能力,或许比任何政策补贴都更持久、更可靠。未来的乡村振兴,或许就藏在这样的“泥土芬芳”里——让资源活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乡村美起来,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