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中国北方的清晨略带凉意。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的一处农田里,技术人员鲍蒙蒙正在忙碌地进行土壤采样工作。她所在的小组负责当地农田土壤的取样工作,参与的是山东省2025年部省协议地质勘查项目——“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北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
该项目通过采集2497件表层土壤样品、45件灌溉水样、12件大气干湿沉降样品及100套特色农产品及配套根系土样品,运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精确查明土壤、水体和大气中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及污染指标的“含量”与“分布”,进一步为该区域土地建立一份权威的“地球化学档案”。

谈及为何针对这一区域开展调查评价,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地质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聂林强表示,山东在全省13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工作,旨在通过科学的调查分析,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及特色农业发展。岱岳区北部区域仍属于数据“空白区”,其次这里广泛种植泰山女儿茶、泰山板栗、泰山黄精等特色农作物,“不管是从基础地质调查,还是从进一步开发利用特色农产品方面,都是需要进行这项工作”。

此项目成果将从三个方面助力乡村振兴:一是通过绿色和特色土地资源圈定,引导高附加值农产品发展,推动农业结构从“大路货”向“特色优”转变,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通过污染风险区识别,避免因土地问题导致的农产品质量下降和经济损失,保障农民利益;三是通过建立土地质量档案和溯源体系,提升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为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三产融合业态提供环境数据支撑。

当前,山东省正在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上述调查评价项目与“三普”工作目标一致、内容互补,可实现数据共享和成果互补。这一方式让土地会“说话”,用数据指导生产,预示着现代地球化学技术将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