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清晨,德州庆云中丁乡张家村的张世坤把最后一车玉米倒进烘干塔,手机“锄禾问天”弹出提示:今日无雨,湿度62%,适宜晾晒。他抬头望向远处成方连片的金黄,心里踏实——今年这片曾经白花花的盐碱地,亩产干籽粒实打实过了1500斤。
“搁三年前,谁敢想?”张世坤把收割机钥匙往兜里一揣,嗓门拔高,“那时候一脚踩下去,地面返碱能没过脚脖子,种麦子出苗率不到三成。”
变化的起点,是2023年县里把中丁乡列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整建制推进试点”。省农科院土肥所专家带着EC值测试仪来了,取土、测盐、画改良分区图,最后给出一句让老把式们瞪眼的话:“只要方法对,盐碱地也能当高产田。”
第一步是“降盐”。乡里统一招标,把脱硫石膏、生物有机肥、秸秆深翻埋三层“三明治”式压进30厘米耕层。每亩地政府补贴240元,农户自筹60元。张世坤算过账:一次改良,土壤盐分从0.6%降到0.25%,相当于多养了一季麦子的“胃口”。
第二步是“选种”。省种子管理站把耐盐碱玉米“鲁单818”、海水稻“盐丰47”直接拉到地头做对比试验。张世坤试种了20亩“鲁单818”,配套水肥一体化滴灌带,结果籽粒马齿型、容重760克/升,比普通品种多打400斤。
第三步是“节水控盐”。2024年春天,甄家村的甄在芹在自家120亩地里装上了地埋式伸缩喷灌。设备总价14.7万元,农机购置补贴报了3.6万元,合作社又贴息贷款5万元。一年跑下来,亩均用水从280方降到160方,电费省出420元,化肥少用了25公斤,却多收了180斤粮。
盐碱地治理不是单点爆破,而是整乡推进。中丁乡把75家合作社、88家家庭农场拉进“田管家”联盟,统一测土、供种、飞防、收购。2025年,10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新增66%,土地托管面积达到2.8万亩。

腾顺合作社的370亩盐碱坑塘去年还泛着盐霜,今年已变成连片虾池。理事长刘玉国指着增氧机打起的水花说:“南美白对虾对盐度耐受上限是千分之三十五,咱这原水千分之八,正好省下调盐成本。”一年两茬虾,亩产800斤,塘头收购价每斤28元,刨去苗、料、电,纯利一亩6000元。虾壳、虾粪再拉回旁边的海水稻田,一年又能省下20%的钾肥。
徐家村60亩海水稻试验田更夸张:9月28日现场实打验收,平均亩产1003.7斤,出米率65%,整精米率比常规稻还高3个百分点。村党支部书记徐振亮把米锅端给专家:“煮粥一层油皮,盐碱地种出的稻子自带甜味。”
规模有了,服务也得跟上。中丁乡供销社把农资仓库直接搬到田间地头,化肥、农药、种子“集采直配”,价格比散户自己买低8%—12%。秋收最担心的晒粮难,乡政府大院、文化广场全部开放,40处临时晒场可同时容纳1.2万吨玉米。田家合作社两台烘干塔24小时运转,湿粮进、干粮出,每吨烘干费只要38元,比周边私人塔便宜一半。
9名农技员包片到户,手机24小时开机。张家村玉米螟虫口密度突然升高,一条微信,乡农技站站长王书军带着植保无人机15分钟赶到,一上午完成500亩飞防。农户把锦旗送到乡里:“以前是自己扛着喷雾器,现在是手机一点,天上飞机就来了。”
数字平台把“知天而作”变成现实。打开“锄禾问天”,地块坐标、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一屏显示;点开“田管家”,当天玉米收购价、烘干排队时长一目了然。张世坤说:“以前秋收靠赌天气,现在靠数据说话,心里不慌。”
10月初,中丁乡将召开“盐碱地吨半粮”现场观摩会。乡长刘冠男透露,下一步要把“吨半粮”核心区扩大到1万亩,再建一条年产5万吨的有机肥生产线,把畜禽粪污、秸秆、虾壳全部吃干榨尽。“目标只有一个——让盐碱地变成稳产田、高产田、致富田。”
张世坤已经报了名,准备在会上分享他的新计划:把自家300亩地再深翻一遍,明年试种耐盐碱鲜食玉米,直供京津冀高端商超。“盐碱地也能种出品牌粮,价格还能再涨两毛。”他咧嘴一笑,眼角的褶子里都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