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滩镇:山野间铺展“丰收图”,小特产撑起致富路

秋意正浓,黄龙县白马滩镇的山山峁峁早已披上金黄与火红交织的盛装。澽水河畔,核桃压弯枝头,毛栗子“开口笑”,花椒挂满枝梢,空气中弥漫着果实的清香与丰收的喜悦。田埂上、林地里,农户们忙着采摘、装袋、过秤,脸上写满踏实与希望——这不仅是秋收的繁忙,更是乡村振兴路上结出的累累硕果。

近年来,白马滩镇紧扣黄龙县“4+X”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立足本地生态优势,聚焦核桃、花椒、毛栗子三大特色林果产业,从品种改良、技术提升到加工销售、品牌打造,打出了一套“组合拳”,让昔日“靠天吃饭”的山地农业,逐步迈向“优质、高效、可持续”的现代特色农业新路径。

白马滩镇花椒丰收景象

核桃:从“土特产”到“致富果”

走进河西坡村的核桃园,只见农户们手持长竿,熟练地敲打树梢,青皮核桃“噼里啪啦”落满一地。村民李全成一边忙着装筐,一边乐呵呵地说:“今年种的是‘礼品二号’,个头大、壳薄仁饱,上市早,每斤能卖2.3元。一天摘下来,能卖3000多块!”

白马滩镇是黄龙县公认的优质核桃主产区,全镇核桃种植面积达2.8万亩。过去,品种老化、管理粗放曾制约产业发展。为破局,镇上连续多年推进“高接改优”工程,累计完成3000亩老树嫁接,重点推广“清香”“礼品二号”等高产优质品种,并建成2个标准化试验区,全面提升良种覆盖率。

更关键的是,产业链条也在不断延伸。依托黄龙山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等2家深加工企业,当地开发出核桃油、琥珀核桃仁、核桃小蒜酱等10余种产品,不仅提升了附加值,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40个稳定就业岗位,人均月增收达3500元。

“我们坚持‘家门口收购、家门口加工’。”集散中心负责人白金仓介绍,“秋收时,我们在各村设点,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同时提供低价脱皮、烘干服务,并通过冷链储运错峰销售,有效避免‘丰产不丰收’的老问题。”今年,全镇核桃产量预计达2800万公斤,产值约4000万元,真正让小核桃变成了“金果子”。

白马滩镇毛栗子采收景象

毛栗子:野生变“家养”,荒山变“金山”

在灵火村的毛栗子示范园里,种植大户张建军正挥动竹竿,一颗颗带刺的栗苞应声落地。“以前是野生的,靠天收;现在我们搞了品种改良和高接换优,栗子个头大、甜度高、耐储存,市场价能卖到8块钱一斤!”他边说边笑,眼里满是自豪。

白马滩镇拥有上万亩野生毛栗子资源,主要分布在灵火、神玉、石门三村。过去因缺乏管护,产量低、品质不稳。今年,镇上借力《黄龙县2025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奖补办法》,推动毛栗子产业从“零散粗放”向“科学集约”转型,在灵火村实施2000亩野生栗林抚育管护项目。

同时,镇政府多次邀请农科所、植保站专家进村入户,手把手教农户刮老皮、清杂草、防虫害、控水分,解决保鲜期短、病虫害频发等难题。镇里还组建“护秋巡逻队”,联合林场、派出所,确保果实应收尽收,防止偷采盗摘。

“技术跟上了,管理精细了,产量和品质双双提升。”镇二级主任科员张惠斌说。今年全镇毛栗子预计产量达900吨,产值突破540万元,带动300多户农户稳定增收。昔日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刺毛球”,如今成了村民争相管护的“摇钱树”。

白马滩镇核桃丰收景象

花椒:红艳艳的“增收椒”

在乱麻科村和柏峪村的山坡上,一株株花椒树挂满红彤彤的果实,远远望去如霞似火。村民张军锋家种了40亩花椒,今年光“凤椒”和“大红袍”两个品种就带来可观收入。“凤椒每斤35元,大红袍25元,从8月开始采,一直能忙到9月底。我还雇了10多个乡亲帮忙,大家一块儿增收。”

白马滩镇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花椒生长。近年来,镇上大力推广“凤椒”“大红袍”等优质品种,全镇花椒种植面积已达1500亩,年产优质商品椒5万斤,惠及100多户500余人。

为让更多群众“务农不误工、增收有门路”,镇里专门成立劳动就业服务工作站,搭建用工信息平台。村民赵巧节就是受益者之一:“农闲时在家门口打零工,采花椒一天能挣150到200元,工资日结,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特别安心。”

多元产业齐发力,乡村振兴有底气

从核桃到毛栗子,再到花椒,白马滩镇正构建起“早秋采收忙、四季有增收”的多元农业格局。林上有果、林下有活、加工有厂、销售有路——这条特色产业链,不仅稳住了农业基本盘,更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

下一步,白马滩镇将深耕“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一方面继续做强三大主导产业,推进标准化种植、品牌化运营;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农旅融合新业态,打造采摘体验、森林康养、乡村研学等特色项目,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丰收,不只是粮满仓、果满筐,更是农民腰包鼓、笑容甜、日子旺。在白马滩这片沃土上,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随着秋风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