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我第三年邀请全村老人一起过重阳节了。500多人聚在一起,聊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大家是从心里感到高兴。”10月30日,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碾子峪镇孤山子村村民才国仁这样说道。
孤山子村位于中国北方最大的钒钛资源基地——承德。承德的钒钛磁铁矿储量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而宽城满族自治县的储量又占承德市的35%以上。拥有3200多人的孤山子村,不仅是该县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也是县内钒钛磁铁矿储量最丰富的村庄。
才国仁回忆,过去由于运输矿石的重型卡车终日穿行于村中,粉尘问题严重,村民们曾编出“一天三两土,今天不吸明天补”的顺口溜来形容当时的状况。“现在村里已经看不到拉矿石的卡车了,环境变美了,来游玩的外地游客也渐渐多了起来。”
从高处俯瞰,孤山子村的确是与矿区紧密相邻的村落。村中连片的民居布局规整,公园、文化广场、医院、老年公寓等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其中。

孤山子村党支部书记张连永介绍,以往采矿和矿石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确实对村庄环境造成了影响。作为全县探索“企地融合”发展的先行试点,近年来,村里与矿山企业建立起资源互补、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深度协作机制。企业在向绿色化转型的同时,也开始深度参与乡村的建设规划。“企业已累计投资数亿元资金,一方面用于完善村里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另一方面则用于打造梅园文旅综合体,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承德京城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孤山子铁矿采区下方,矿石正通过一条封闭的皮带廊道进行运输。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银表示,过去每天需要数百辆重型卡车承担铁矿石的运输任务,如今采用地下封闭廊道运输,不仅从根源上减少了道路扬尘污染,还显著节约了运输成本。
李银说,近年来企业重点开展了全流程的技术更新与环保改造。不仅在运输环节通过地下皮带廊解决了扬尘问题,在采矿环节也通过推行“自上而下”的台阶式开采和湿式穿孔作业,有效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粉尘产生。此外,企业还对矿山、尾矿库等区域进行了系统性的生态修复治理,使得昔日光秃秃的山体重新披上绿装,过去的“废料区”变成了如今种植着花卉果木的绿地。
村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同时,附近的企业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现在走在村里,感觉又干净又清爽。”张连永说。目前,村里正联合企业共同谋划“矿村文旅融合”发展蓝图,未来计划依托绿色矿山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发展矿山工业旅游,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孤山子村的蜕变,是宽城满族自治县推行“企地融合”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在该县推动绿色矿山转型的过程中,已累计治理矿山点位1042个,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过2.2万亩。“矿山美、乡村兴、百姓富”的发展愿景,正在这里逐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