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一到,镇赉的茭白田里就热闹得像过年。”9月11日清晨,镇赉县建平乡民治村,45岁的丁炜弯腰割下第一支茭白,手机里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5000亩水面在晨光下泛着银光,工人们把刚采下的茭白装进泡沫箱,傍晚就能坐上冷链车,36小时后出现在上海江桥批发市场的摊位上,批发价每公斤12元,比江浙本地茭白高出整整4元。
丁炜是浙江缙云人,2018年带着20万元积蓄北上。镇赉县农牧局副局长李树军记得清楚:“老丁第一次来,蹲在盐碱水泡子边啃干馕,说要把南方的水生蔬菜搬到东北。”当时没人相信,这片pH值9.2、表层含盐量0.6%的撂荒地能长出东西。
转机出现在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的实验数据里。副研究员文波龙团队检测发现,镇赉8月下旬到9月中旬的昼夜温差达到15℃,正好触发茭白黑粉菌结茭的临界温度。“南方茭白要9月底才上市,我们把时间差打出来,等于凭空多出一个市场空档。”文波龙指着2019 - 2024年的对比曲线,盐碱地茭白的可溶性糖含量比南方高1.8个百分点,粗纤维低0.5%,口感更脆甜。

技术落地比想象艰难。第一年,丁炜的200亩试验田全军覆没——盐碱水把茭白苗泡成了“腌菜”。2020年,团队改用“暗管排盐 + 稻壳隔层”技术:在田块底部埋设波纹暗管,每20米一道,灌水压碱时盐分随水排出;表层铺10厘米稻壳,切断毛细管返盐。当年亩产从0窜到1800公斤,丁炜给县里送了一卡车茭白,县委食堂连吃了三天清炒茭白。
现在,镇赉县已经形成完整的错峰上市链条。冷库老板张海东的4000吨冷库每年9月爆满,“茭白在0 - 1℃能保鲜25天,我们分批出货,中秋前卖高价,国庆后走量,平均每亩多赚2000元。”2023年,镇赉茭白入选农业农村部“土特产”名录,全县种植面积明年要破万亩。
大安市叉干镇,另一种“时差”正在上演。9月9日,吉林农大副教授王秋举蹲在稻埂边,捞起地笼里活蹦乱跳的小龙虾,“这批6钱以上的占七成,今天塘口价42元/斤,比湖北潜江同期高8元。”
稻虾共作在盐碱地是新鲜事。王秋举的试验田数据亮眼:小龙虾在8 - 9月集中蜕壳,此时东北夜间温度稳定在18 - 22℃,比南方同期低5℃,硬壳速度更快,肉质更紧实。更关键的是,盐碱地稻田的钾离子含量高,养出的小龙虾虾青素含量比普通稻田高12%,壳色青亮,江浙收购商抢着要。

“以前改碱只知道种水稻,现在一亩地两份收入。”叉干镇庆发村书记刘树国算得明白:水稻亩产550公斤,按国家最低收购价1.31元/斤,收入1440元;小龙虾亩产150公斤,塘口均价35元/斤,收入5250元。扣除成本,亩均纯利3800元,是单种水稻的3倍。
为了让农户敢养,王秋举和本地企业永丰合作社建了3300亩虾苗基地。“过去苗要从湖北空运,成活率只有60%,现在本地苗当天运输,成活率提到85%。”合作社负责人王永生透露,今年已向周边供应虾苗120万尾,带动200多户农户,其中38户是脱贫户。
盐碱地利用逻辑正在改写。白城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传统盐碱地改良平均每亩需投入4200元(暗管排盐、客土改良等),而茭白模式只需1200元(主要是稻壳和种苗),稻虾模式首年投入2800元(防逃设施、苗种),但第二年成本骤降至600元。
更大的市场在远方。文波龙团队正在测试“寒地茭白 + 碱地小龙虾”轮作模式:茭白采收后灌水越冬,次年4月投放虾苗,6月捕捞完毕再种茭白。“一年两茬,单位效益还能再提30%。”更激进的想法来自丁炜,他正在联系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的果蔬商,“那边9月蔬菜缺口大,茭白走陆运3天就到,比山东寿光的大葱还快。”
9月14日,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召开盐碱地特色农业现场会,副厅长夏季宣布:未来三年,西部五县(市)将打造10万亩“时差农业”示范区,重点推广茭白、小龙虾、稻田蟹三大品类。政策礼包同步落地:新建冷库每平米补贴200元,虾苗基地贷款贴息50%,购买北斗溯源设备补贴30%。
镇赉县建平乡的田埂上,丁炜和王秋举罕见地同框出现。两人蹲在田边,用树枝在地上画着新的规划图——明年,这里将出现东北首个“盐碱地茭白 - 小龙虾共生示范区”。“谁说盐碱地只能种水稻?”丁炜掸了掸手上的泥,“现在是我们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