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以后,多数农户认为油菜田已进入休眠期,对蚜虫放松警惕。然而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病虫防控岗位科学家、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刘勇研究员团队在2021—2023年连续监测发现,当冬季日最高气温≥12 ℃且连续2 d风速<1.5 m/s时,有翅蚜仍可在田内短距离迁飞,将黄瓜花叶病毒(CMV)与芜菁花叶病毒(TuMV)带至健康植株,成为翌春病毒病暴发的“导火索”。如何在越冬期低成本切断“虫—毒”循环?本文结合湘北、赣北两地示范田案例,提出“三看一喷”策略,供油菜主产区参考。

一、冬季迁飞真相:蚜虫并未“休假”
油菜田优势种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在0 ℃以下以卵越冬,但12月中旬—翌年2月中旬若日均温≥5 ℃,孤雌成蚜仍可存活并持续产仔。湘阴县鹤龙湖镇示范场2023年1月连续7 d棚内温度8.5—11.2 ℃,百株蚜量由18头增至146头,病毒病株率同步由0.3%升至3.7%,充分说明冬季种群具备传毒与增殖双重潜力。
二、气象“开关”:识别迁飞窗口的三把标尺
- 温度标尺:连续3 d日最高气温≥12 ℃,地表温度≥8 ℃。
- 风力标尺:连续2 d平均风速<1.5 m/s,有利有翅蚜起降。
- 湿度标尺:14:00相对湿度<65%,蚜虫翅肌活力最强。
当三项指标同时满足,田间即进入“迁飞窗口”。江西省农业农村厅2024年1月发布的《油菜病虫冬季防控技术明白纸》将其定义为“黄色预警日”,建议48 h内完成药剂封锁权威出处:江西省农业农村厅。
三、田间诊断:把“精准”落到株级
冬季叶片普遍带霜,肉眼普查效率低。推荐“五点取样+黄板验证”法:每块田按对角线取5点,每点查20株,当黄板(25 cm×30 cm)单日诱集有翅蚜≥3头,或百株蚜量≥50头且带翅蚜占比>5%,即达到防治阈值。此方法在共青城市江益镇示范田验证,误差率仅6.8%,比传统目测降低41%漏检率。
四、药剂方案:一次用药,兼顾速效与持效
1.推荐配方
亩用5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6 g+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15 g,兑水30 kg均匀喷雾。氟啶虫酰胺对蚜虫刺吸口器具有快速阻断作用,药后2 h停止取食,降低传毒概率;噻虫·高氯氟微囊技术可延长防效至15 d,覆盖冬季迁飞高峰。湖南农业大学2022年冬季盆栽试验表明,该组合药后1 d校正虫口减退率97.4%,病毒病扩展抑制率83.6%。
2.施药“黄金时段”
选择“迁飞窗口”首日10:00—14:00之间喷药,此时蚜虫活跃度高,药液接触概率大;避开傍晚低温,减少液滴蒸发与药剂降解。若48 h内遇小雨,需在雨停后补喷一次,剂量减半。
3.助剂增效
加入有机硅助剂0.05%,可使药液在蜡质层厚度增加32%的冬季叶片上展布面积提高1.8倍,毒力指数提升21%。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农药助剂室内评价报告》2023-T-017

五、示范对比:一次精准用药的账本
2024年1月,湘阴县新泉寺镇示范田按“三看一喷”策略,于1月13日统一用药一次,成本9.4元/亩;对照田按习惯春季(3月上旬)防治,用药两次,成本24.7元/亩。春后调查,示范田病毒病病株率1.9%,对照田11.3%,理论产量损失分别折合28 kg/亩与132 kg/亩,按油菜籽3.2元/kg计,精准田亩增收益332.8元,投入产出比1:35.4。
资料来源:湘阴县农业农村局《冬季蚜虫防控示范总结》2024年4月
六、绿色补充:生态调控与抗性诱导
- 田边早期刈割杂草:清除紫云英、野芥菜等病毒越夏寄主,降低春季初侵染源。
- 种植蜜源诱集带:在田埂条播荞麦或白三叶,吸引蚜茧蜂、食蚜蝇等天敌越冬,翌春天敌种群密度可提高1.7倍。
- 诱导抗性:越冬末期(2月中下旬)叶面喷施5%氨基寡糖素1000倍液,可激活植株茉莉酸信号通路,病毒病病情指数再降22.6%。
七、常见问题答疑
问:冬季温度低,药剂是否会降低效果?
答:选用内吸性强、耐低温的氟啶虫酰胺与噻虫嗪复配,在8 ℃以上即可发挥正常毒力;添加有机硅助剂后,冰点在-5 ℃以下,可放心使用。
问:只喷一次能否管到春后?
答:冬季用药核心目标是压低带毒蚜虫基数,阻断病毒扩散;“春后”仍需根据蚜量动态补防,但可显著减少用药次数与剂量。
问:无人机冬季飞防是否可行?
答:风速<1.5 m/s的窗口同样适合无人机,但需将液滴粒径调至250—350 μm,并加装防漂移罩,确保着液量≥15 L/亩。
八、结论与操作口诀
冬季油菜蚜虫防控的核心是“看天、看板、看株,黄金窗口快喷药”。技术流程可简化为24字口诀:
“连续暖晴风静,黄板有翅突增;百株五十为线,氟啶噻虫速喷;一次事半功倍,春后病毒轻零。”
只要抓住12月下旬—翌年1月中旬的关键迁飞期,采用内吸持效药剂一次精准封锁,即可将病毒病春季流行风险降低80%以上,实现农药减量、产量稳增、收益提升的多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