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乐山安谷镇官帽村,32 岁的村支书吕凤丽有个 “金招牌”—— 她的抖音账号。去年柑橘丰收季,一场直播下来,全村 3 万斤耙耙柑被抢购一空,曾经愁销路的果子,如今成了供不应求的 “香饽饽”。谁能想到,这位能靠一张嘴、一部手机带火全村特产的年轻支书,5 年前还在乐山市区拿着高薪,过着朝九晚五的都市生活。
2020 年底,吕凤丽毅然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常住人口不足 1500 人的官帽村。这村子藏在大山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剩老人守着田地,空心化问题突出。但官帽村有个宝贝 —— 得天独厚的气候特别适合种耙耙柑,村民们种了几十年,果子甜、水分足,可就是 “酒香也怕巷子深”。

刚回村时,吕凤丽常被村民围着求助:“书记,你给想想办法,今年的耙耙柑又要烂在树上了!” 看着村民们焦急的眼神,她心里不是滋味。村里的老人凌晨 5 点就挑着生姜去赶集,80 岁的大爷用鸡公车从邻村收玉米,来回要走好几小时,可忙活一年,除了柑橘没别的产业能撑收入。“必须把果子卖出去,还得卖个好价钱!” 吕凤丽暗下决心。
转机出现在抖音电商的兴起。看着别人拍短视频、开直播能挣钱,吕凤丽动了心思:“别人能行,咱村的果子这么好,为啥不能试试?” 可第一次面对镜头,她紧张得不行 —— 想介绍耙耙柑,三句话的内容,愣是拍了 30 多遍,站在果树前说话,手都跟着抖。
但村民的期待推着她往前走。她开始用手机记录村里的日常:清晨果园里村民摘果的场景、傍晚晒场上分拣柑橘的热闹、甚至 80 岁大爷收玉米的辛苦画面。这些真实的镜头慢慢吸引了粉丝,有人在评论区问:“书记,你们村的耙耙柑怎么买?”

2023 年,吕凤丽试着在抖音电商挂出耙耙柑链接,没想到订单一下涌了进来。“以前村民要么守着果园等果商来,要么挑着担子进城卖,价格被压得低,还卖不完。现在不一样了,直播一开播,一万斤、两万斤果子很快就卖光,果商也主动找上门,村民们终于有了议价的底气!”
如今,吕凤丽的抖音账号有了 52 万粉丝,每年能卖出全村 200 多亩的耙耙柑。官帽村的柑橘种植面积也从原来的零散地块,扩到了 3000 亩,年产量 750 万斤,产值达 2200 万元,真正实现了 “一部手机带出千万产值”。
不只是吕凤丽,越来越多 90 后村干部正用数字技术盘活乡村。抖音电商最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扎根家乡的村播达人数量同比增长 13%,湖南麻阳县官东村的村支书黄杰就是其中一位。这位 90 后退伍军人刚开始直播时,走的是 “接地气” 路线 —— 村民有啥就卖啥,连叫不上名字的农家菜都让网友定价。

去年 10 月,他的 “青山村长” 直播间突然火了,900 多名网友同时在线,750 单板栗瞬间售罄。为了凑齐订单,黄杰发动全村 6 个村民小组的人上山捡板栗,忙活两天才把货发完。可正是这份 “手忙脚乱”,让网友看到了板栗的新鲜和稀缺,反而更信任他的直播间。截至今年 4 月,黄杰累计直播 80 多场,订单超 2.5 万单,每场平均销售额 1.2 万元,连周边乡镇的村干部都来向他 “取经”。
这些年轻村干部能成功,除了敢闯敢试,更因为他们解决了农业的老难题 —— 优质农产 “藏在深山无人知”,传统流通链条长,农民赚不到钱,消费者买不到好货。就像官帽村的耙耙柑,以前要经过收购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多个环节,每过一手价格就涨一次,到消费者手里又贵又不新鲜,农民拿到的却只有零头。
而直播带货把这条链条缩短了:镜头对着果园,消费者能看到果子从树上摘下来的全过程,下单后直接从村里发货,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农民卖得贵了,消费者买得新鲜了,还能通过评论区直接提需求 —— 有人想要 “小果试吃”,有人希望 “带箱发货”,这些反馈又能帮村民调整种植和包装,形成良性循环。
更让人惊喜的是,直播带货还在推动农业从 “卖产品” 向 “卖品牌” 升级。四川攀枝花的芒果就是个例子。攀枝花市仁和区迤沙拉村的党总支书记毛建桦,早期为了推广家乡芒果,在镜头前反复拍摄摘果、装箱的场景,有时为了拍一个 “芒果掉落” 的真实镜头,摔得身上贴满膏药。慢慢的,粉丝记住了 “攀枝花芒果” 的甜,可单靠个人力量,很难把它做成全国知名的品牌。

去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抖音电商在攀枝花办了场嘉年华活动,联合本地农货博主和外地农人大咖,一起宣传攀枝花芒果,还结合当地文旅资源,让游客一边游景区一边尝芒果。这波操作下来,攀枝花芒果的知名度大涨,2025 年 6 月至 7 月,平台芒果销量同比增长超 628%。现在,甘肃民勤蜜瓜、广东茂名荔枝、山东蒙阴蜜桃等特产,也通过类似的方式被更多消费者知道。
数字技术带来的不只是销量,还有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吕凤丽现在不再是 “单打独斗”,她组建了十几人的团队,有负责拍摄剪辑的,有专门做运营的,还在村里建了分拣中心 —— 按照果径大小、甜度高低给柑橘分级,统一包装、统一发货。“以前村民卖果是‘一筐论价’,现在好果卖好价,次果也能做成罐头,一点不浪费。” 她还计划在村里建电商中心,“以后村民不用再往山下仓库跑,在村里就能完成选果、打包、发货,足不出户挣钱。”
黄杰的团队也制定了严格的品控标准,给村民培训怎么选板栗、怎么保存,确保发出去的每单货都合格。这些在工业领域常见的 “标准化”“规模化”,如今正走进中国的乡村。

更重要的是,农民的身份在悄悄改变。以前他们只负责 “种”,现在通过直播了解市场需求,开始主动调整种植结构 —— 吕凤丽根据粉丝反馈,在村里试种了爱媛果冻橙,没想到一上市就卖爆;黄杰也根据订单情况,引导村民扩大板栗种植面积,还套种了核桃,增加收入来源。他们不再是产业链末端的 “生产者”,而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 “新型经营主体”。
抖音电商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平台农特产品店播商家数量同比增长 51%,超 546 万名创作者参与农产品带货。2024 年 9 月至 2025 年 9 月,平台累计销售农特产品 102 亿单,平均每天有 2448 万单农特产包裹运往全国各地。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乡村变革。当 90 后村干部们拿着手机,把镜头对准家乡的田野和果园,他们连接的不只是买卖双方,更是传统农业与数字化未来。就像吕凤丽说的:“以前总觉得乡村落后,现在才发现,一部手机就能让大山里的果子走向全国,只要敢想敢做,没有哪个村子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