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草、千金子、马唐等恶性禾本科杂草常年发生面积约3亿亩,抗药性检出率已超过60%。本文依据全国农技中心《2025年粮食作物田杂草科学防控技术方案》(农办农〔2025〕6号)及安徽省稻麦连作区1400万亩示范数据,提出“一封一杀一补”轻简化技术链,并给出成本—防效—减排模型,为基层植保员、服务组织和种植大户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除草路线图。
产业痛点:恶性禾草发生基数高、抗药性强
2024年全国农田杂草发生面积3.15亿亩次,其中稗草、千金子、马唐等恶性禾本科杂草占比71.4%。长江中下游稻区对ACCase抑制剂产生抗性的稗草种群频率已达63%,导致农户被迫增加用药次数与剂量,亩均除草成本由2019年的48元增至2025年的74元。
数据来源:全国农技中心《2025年农田杂草抗药性监测公报》

技术理念:从“高剂量多次杀”转向“轻简封+杀+补”
2025年部颁技术方案明确“坚持综合防控、治早治小、科学增效”三大原则,提出以土壤封闭为基础、茎叶处理为补充、机械控草为配套的轻简化路径,目标是将除草次数由3—4次降至1—2次,亩均用工0.3个以内。
技术链一:土壤封闭——把杂草“封”在萌芽前
药剂选择
移栽稻田推荐丙草胺+苄嘧磺隆颗粒剂,抛撒一次即可完成封闭;旱直播稻田选用二甲戊灵+噁草酮悬乳剂,机械喷雾亩用水量20 L以上,确保药膜均匀。
秸秆还田耦合技术
安徽示范表明,水稻秸秆4500 kg/hm²全量覆盖还田,只需69%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推荐剂量的1/3即可达到理想封闭效果,药剂成本降低21元/亩。
技术链二:茎叶处理——“一封”后30天精准点杀
对靶选药
对3—5叶期稗草,选用氰氟草酯+噁唑酰草胺复配剂;对千金子为主的田块,选用三唑磺草酮单剂。部颁方案强调“不同作用机理轮换”,同一生长季最多使用1次ACCase抑制剂,减缓抗性发展。
播喷同步机械
水稻精量穴直播机配套“播喷同步”装置,在播种同时完成封闭喷雾,减少1次人工进地,亩节省用工0.15个,燃油成本仅增加6元。
技术链三:机械与生态控草——把“除草”变成“管理”
秸秆覆盖抑草
小麦秸秆300 kg/亩均匀覆盖旱作田,30天内杂草出苗密度降低58%,可替代1次土壤封闭,实现“无药封草”。
水层调控
移栽稻田保持3—5 cm水层10天,对千金子、稗草防效分别为85%、79%,与丙草胺封闭效果相当,实现“以水控草”。

技术链四:杂草种子捕集——让“下一代”减基数
安徽农业大学研制的“收割机+旋风种子捕集器”专利装置,在小麦收获时一次作业可捕获田间78%的杂草种子,下茬杂草出苗密度降低46%,减少除草剂用量20%。
综合效益:轻简化模式亩均减本32元、减药25%
| 项目 |
传统3次茎叶 |
轻简化模式 |
差值 |
| 封闭次数 |
0 |
1 |
| 茎叶次数 |
3 |
1 |
| 用工(个/亩) |
0.55 |
0.25 |
-0.30 |
| 药剂成本(元/亩) |
74 |
42 |
-32 |
| 杂草防效(%) |
88 |
91 |
+3 |
| 抗性风险 |
高 |
中 |
下降 |
推广路径:分级示范、补贴到机
核心示范区:连片500亩以上,财政补贴40%机械购置费,优先配备播喷同步机、秸秆还田机;
辐射带动区:对秸秆捕集装置给予30%补贴,每亩最高补90元;
散户跟进区:提供“一封一杀”技术包,每套30元,农户自付15元。
风险节点与合规提示
药害风险
封闭处理务必控制水层2—3 cm,避免深水灌溉导致药剂漂移;氰氟草酯严禁与2甲4氯混用,防止药害。
抗性风险
同一生长季ACCase抑制剂仅限使用1次,轮换使用ALS抑制剂、HPPD抑制剂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
飘移风险
无人机喷雾须加装防风罩,风速≤3 m/s,作业高度2.5 m,减少小雾滴飘移。
轻简化综合防控把“见草打药”转变为“封早封小、机械协同”,将除草次数、用工与成本同步压缩,同时通过秸秆还田、水层管理等生态措施,推动化学除草向绿色控草过渡。随着播喷同步机、种子捕集器等新装备成本下降,预计2026年长江中下游稻区可累计推广3000万亩,年减少除草剂活性成分1500吨,相当于“再造一个绿色粮仓”。谁先跑通“封杀结合+机械协同”的轻简化模式,谁就能在恶性杂草防控市场中占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