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丰收,青海大地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当秋风轻抚青海大地,秋阳洒满田间,丰收的喜悦便在高原的每一个角落蔓延开来。金黄的青稞、饱满的蔬果、肥壮的牛羊,这些丰收的景象,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青海人民辛勤耕耘的成果。

今年,青海的丰收季意义非凡。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从春耕到秋收,从田间到市场,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努力与汗水。

青海水果丰收场景

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二塘乡上滩村,种植大户马木沙正忙着收割青稞。他家的上百亩青稞在机械的帮助下,即将完成收割。“年初政府给了好种子,县上农业部门又提供技术指导,收割还用上机器,节省了人工成本。”马木沙一边整理刚晾晒好的青稞,一边算着增收账。今年他的青稞亩产预计能达到350斤,收入有望突破二十万元。

二塘乡的青稞种植不仅有良种良技加持,还积极争取专项扶持资金,推动传统种植向“绿色化、规模化、机械化”转型。目前,二塘乡的1666.67公顷青稞已全面进入收割期。为避免下雨带来的晒粮风险,乡里提前部署,开放村级广场、党员活动室等场所,为农户提供临时晒粮场地。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1.33万公顷青稞也迎来集中收割期。今年,门源县通过创新探索秋收模式,助力农作物防灾稳产。海北州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安海梅介绍,他们采取分段收获的方式,在青稞八九成熟时收割,晾晒3-5天后再脱粒,保证籽粒的饱满度和品质。这种创新模式不仅增产,还能抗灾。今年门源县的青稞总产量约5.5万吨,单产水平增加25至40公斤。

青海蔬菜丰收场景

除了粮食丰收,青海的“菜篮子”也愈发丰富。在西宁市湟源县巴燕乡西岭台村,荷兰豆的种植为当地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湟源发祥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发祥说:“今年的荷兰豆品质出众,亩产可达1000到1500公斤,产品主要面向北京、上海等市场,供不应求。”互助县金天阳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26.67公顷蚕豆田也迎来了丰收。合作社负责人陈占兰介绍,今年种植的“青蚕28号”蚕豆亩产能达1500多公斤,一亩地比以前多增收1000多元。

青海的冷凉气候为蔬菜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今年,青海冷凉蔬菜播种面积预计达4.53万公顷,截至8月底,总产量已突破109万吨,外销超过50万吨。这些蔬菜不仅丰富了本地市场,还远销外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水果丰收也为青海的秋天增添了一抹甜蜜。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享堂村,紫黑色的“巨峰”葡萄挂满枝藤。村民李正基说:“我家的600多株葡萄,亩均产量达2500至3000公斤,葡萄园年收入10余万元。”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的杂果园里,红彤彤的仙女果挂满枝头。村民李汶业说:“今年仙女果亩产预计可达1000公斤以上,按照当前市场价,果园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5万元以上的收入。”

青海青稞收割场景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拉毛村的黄河果园里,西梅等鲜果已进入成熟期。透过浓密的枝叶,一簇簇裹着果霜的西梅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拉毛村的鲜果产量预计达到50吨,盛果期时,村里年经济产值可达200万元以上。

青海的丰收季,不仅仅是粮食、蔬菜和水果的丰收,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展现。从机械轰鸣的广阔麦地到绿意盎然的蔬菜大棚,从牛羊肥壮的牧场饲舍到繁忙的冷水鱼捕捞现场,每一处场景都裹着丰收的暖意,风中飘着青稞的清香,把秋日高原的生机与富足,酿成了最动人的模样。

金秋送丰收,是青海大地最美的乐章,是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最好回报。在这个丰收节里,青海人民用欢笑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丰收故事;用勤劳和智慧,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