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乡村焕新颜:从“环境美”到“发展美”的振兴实践

山东正以系统化思维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挖掘文化特色等举措,构建起全域化、常态化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如今的齐鲁大地,乡村正从“局部美”迈向“全域美”,从“环境美”升级为“发展美”。

一、村容整治为基,激活产业新动能

以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庞家庄村为例,曾经垃圾乱堆、污水横流的村庄,通过推进河道清理、街巷整治、绿化管护等行动,实现污水管网入地、自来水全域覆盖和垃圾集中处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更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该村依托山楂、花椒等特色资源,通过“支部引领+产业铺路+民众共富”的模式,成立种植合作社、创办食品加工厂、拓展电商渠道,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同时,推行“土地流转+务工+分红”机制,每亩带动村民增收近万元,真正让环境改善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生态与旅游融合,吸引青年返乡创业

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刘庄村以“鲁西第一村”著称,近年来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实现生态与产业双提升。村里依托500亩林果产业园,打造“春赏花、秋采果”的四季旅游链,建设水上公园、音乐喷泉等景观设施,全面提升村庄颜值与气质。据村党支部书记刘长忠介绍,环境的“蝶变”吸引了一批青年返乡创业,逐步形成“环境吸引人才、人才带动产业、产业反哺乡村”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三、路网畅通血脉,打通发展“最后一公里”

菏泽市巨野县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构建“六纵六横加一环”的农村路网骨架,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072.7公里,路网密度位居前列。县镇道路全部升级为二级公路,形成城乡畅联的“血管网”。前王庄村支书王希成感慨:“过去因交通不便,农产品出村难;如今路通了,手工艺、民宿、农家乐等产业蓬勃发展,节假日游客不断,村民收入显著增加。”“四好农村路”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金丝带”。

四、文化赋能乡村,留住乡愁记忆

鄄城县在推进人居环境建设中,不仅注重村容村貌提升,还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特色。通过绘制主题文化墙、建设书法馆、绘画馆、农家书屋和博物馆等文化场馆,让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在彭楼镇秦庄村,村民秦锡珊自发建立秦家博物馆,展现鲁西南独特民俗风貌,为年轻人留住历史记忆,也为村庄增添文化底蕴。

五、政策引领未来,乡村振兴蓝图清晰

《山东省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将更加鲜明,农业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到2035年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山东正以全域化、系统化的举措,推动乡村从环境整治到产业振兴、从文化传承到人才回流的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