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收抢烘!应急救灾,农业农村部发通知 农业农村部10月7日发布消息,近期黄淮地区特别是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受持续阴雨影响,秋收进度偏慢,为做好抗灾救灾机具保障,农业农村部强化农机应急救灾响应,在持续指导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做好秋粮机械化抢收的同时,央地协同联动加力优化调度服务、调集救灾机具、开展应急作业,支持灾区集中力量尽快抢收抢烘,确保秋粮应收尽收、确保质量。截至目前,按照黄淮地区需求调剂调度履带收割机24.43万台、移动烘干机19 新闻资讯 9小时前 11 热度
阿拉善骆驼产业全链升级:从牧场到市场的30亿财富密码 十月,阿拉善右旗巴彦高勒苏木的晨雾尚未散去,常军善已蹲在自家驼圈旁,看着挤奶工把第100峰母驼牵进挤奶架。乳白色驼奶顺着管道流入冷藏罐,不到两小时,一辆贴着“神驼乳业”标识的冷链车便驶出嘎查,直奔旗产业园。这样的场景,在阿拉善已重复了上千次,却每一次都在刷新产业账本。 常军善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100峰挤奶母驼,日均产奶1.2吨,按企业合同收购价每公斤35元计,日收入4.2万元,除去饲草、人工、防 三农振兴 10小时前 10 热度
“天府粮仓”冲刺十四五:四川良种配良田的丰收密码 川南的晨雾还没散尽,王元威已经蹲在永丰村的田埂上,手指捻着刚割下的稻穗,轻轻一搓,谷粒像金豆子一样蹦进掌心。他咧嘴一笑:“1500斤一亩,比去年整整多了200斤。”2000多亩流转地,算下来就是40万斤增量,按眼下1.45元/斤的订单价,多收58万元。王元威把功劳掰成两半:一半给“竹香莉丝”,一半给去年冬天刚铺好的3.5公里机耕道。 “竹香莉丝”是东坡区育了八年的籼粳交品种,米质达国标一级,眉山本 新闻资讯 12小时前 6 热度
台风 “麦德姆” 登陆广东徐闻:粤西三市抢收水稻蔬菜 渔船全回港避风 10月5日下午,台风“麦德姆”携14级强风在广东徐闻东部沿海登陆,成为今年登陆广东强度最强的台风。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粤西的茂名、湛江、阳江三地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从田间到渔港,从抢收到复产,打出了一套科学、高效、务实的农业防御“组合拳”。 提前预警,争分夺秒抢收 台风登陆前48小时,广东省防总已将防风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各地农业农村部门闻“风”而动,第一时间下沉一线,指导农户抢抓窗口期开展 新闻资讯 16小时前 6 热度
从“鸡爪田”到吨粮田:四川丘陵区改田改种实战录 川北三台县金石镇,立秋后的太阳把坡顶晒得发白。何凯蹲在自家田埂边,抓起一把黑得发亮的壤土,轻轻一捏就散开。“三年前这土板结得跟石块一样,一亩地打不到六百斤谷子,现在一千三百斤都打不住。”他指着脚下这条新修的机耕道说,“路通了、渠有了,连无人机都飞得进来,种粮再不是苦差事。” 金石镇所在的丘陵区占四川粮食总产的七成以上,却长期被“碎、薄、旱”三大难题困扰:地块碎如鸡爪,土层薄如瓦片,雨水一来就顺着坡 三农振兴 17小时前 6 热度
黄瓜种植的最佳时间是几月?南北地区差异与实用栽培指南 黄瓜作为我国城乡居民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之一,因其口感清脆、营养丰富、生熟皆宜,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时,黄瓜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经济效益好,也成为许多农户和家庭农场优先选择的种植作物。然而,不少种植新手常常困惑:“黄瓜到底几月种最合适?”其实,黄瓜的播种时间并非全国统一,而是要根据各地气候条件、栽培方式(露地或设施)以及品种特性灵活调整。本文将结合农业部门权威资料和一线种植经验,为三农用户详细解析黄瓜 农业技术 1天前 12 热度
香菜种下去几天能发芽出苗?关键影响因素与实用种植技巧 香菜,学名芫荽(Coriandrum sativum),是我国南北各地餐桌上常见的调味蔬菜,尤其在凉拌菜、汤品、火锅蘸料中不可或缺。因其香气独特、种植周期短、管理相对简单,近年来在家庭菜园和小型蔬菜基地中广受欢迎。不少种植户和农户朋友在播种香菜时常会问:“香菜种下去几天能发芽出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种子处理、土壤条件、温度湿度、播种深度等多个关键因素。本文将结合农业科研资料与一线种植经验 农业百科 1天前 11 热度
多肉叶子发软发蔫?六大原因及实用应对方法全解析 近年来,多肉植物凭借其萌态可掬的外形、色彩丰富的叶片以及相对简单的养护方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阳台、庭院甚至办公桌上的“宠儿”。然而,不少种植户和爱好者在养护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原本饱满硬挺的多肉叶子突然变得软塌塌、蔫巴巴,甚至出现皱缩、脱落的现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应对?本文将从实际种植经验出发,结合专业养护知识,为三农用户详细解析多肉叶子发软发蔫的六大常见原因,并提供切实可 农业百科 1天前 12 热度
从600斤灵芝到三产融合:郑场镇伞水村如何靠一朵菌撑起共富伞 霜降前的最后一个圩日,绥阳县郑场镇伞水村的灵芝大棚里飘着薄薄的雾气,娄方霞蹲在菌架旁,用拇指轻轻按压一朵赤芝的伞盖,指尖传来微微回弹的触感——“熟透了,可以采。”她回头朝棚外喊了一嗓子,七八个穿胶靴的婶娘便拎着竹篮鱼贯而入。竹篮碰撞菌架的“哒哒”声、剪刀“咔嚓”剪断菌柄的脆响,混着菌香,在空气里织出一幅秋收的立体画。 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撂荒的玉米地。伞水村海拔980米,昼夜温差大,雾气重 三农人物 2天前 15 热度
从3亿产值到全国最大基地:岳龙红瑶甘薯的“标准革命”与三产融合密码 今年的甘薯个头匀称、糖心透亮,糖化后掰开就流蜜,单亩比去年多挣了1250元。”10月5日,天津市宁河区岳龙镇红瑶甘薯种植户徐海波把刚过完秤的5000斤甘薯码进智能冷库,笑得合不拢嘴。就在同一片园区,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岳龙椒薯收获启动仪式刚刚落幕,诗朗诵《岳龙甘薯丰收礼赞(二)》的尾音还在风里回荡,人们已把目光投向那座能存1200万斤甘薯的智能存储库——库内温度恒定在12℃、湿度85%,错峰 新闻资讯 2天前 15 热度